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新物質文明的衝擊


愛爾蘭在1845年發生大饑荒,主要原因是從南美移植而成為主食的馬鈴薯得了一種晚疫病,病菌感染會導致根部腐爛,由於糧食的欠缺,從1845年至1852年七年中使人口劇減四百多萬人,部分餓死,近一百萬人移居美國大陸;雖然糧食歉收是整個事件的起因,但大英政府的坐視卻是導致事件擴大的另一項主因,本來1801年愛爾蘭合併成英國的一部分,45年中大批來自英國本土的移民進註,使人口爆增到八百萬人,但也讓本來就隱藏的土地分配問題更形惡化,原來八成人口是佃農,農產品都由地主外銷到英國去,現在遇到饑荒使得部分地主也不得不出售土地給那些新移民,土地兼併變得更嚴重。
其實之前發生饑荒時愛爾蘭政府還限制糧食出口,部分減輕了饑荒的嚴重程度,可是現在那些新移民是靠出口糧食而獲利的,他們在議會中逼迫政府不准禁運糧食,所以饑荒的問題更加嚴重。這便是愛爾蘭接受新物質文明所受的衝擊,一是馬鈴薯這種來自南美的作物竟因為中間商牟利的因素而只引進高產量者卻忽略了抗病力,以致引發大規模的病菌感染而減產;二是合併為英國一部分的結果是被新移民更剝削,議會政治也讓愛爾蘭處於弱勢無法得到保障。
今天的愛爾蘭已獨立成一國家,仍然依賴出口的經濟形式似乎改變不大,金融體制也在歐盟各國強大的壓力下變得載浮載沉,惟獨個人所得已躍居世界排名第二,至今人口仍無法恢復到大饑荒前的規模,新物質文明仍洗禮著這個國家。台灣在許多問題上也求諸於他國解決的模式,所以舊問題解決了可能又產生新的問題,從社會賢達到政治菁英似乎清一色的以國外文憑作為自己的資歷,其實現在的許多問題都是這些喝洋墨水製造出來的,教改便是其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