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理性面對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人在國家受到強大的外族侵略時,一反眾怒的主張議和,雖為國家安渡危急,卻為民粹所不容者。西漢文帝時的晁錯、南宋高宗時的秦檜、清光緒時的李鴻章。
    晁錯在文帝時,僅是一名太子家令,就是幫太子家打雜的管家。當時漢文帝被匈奴不斷擾邊的事所困擾,多次想大舉伐匈奴。晁錯便利用機會勸阻文帝,並建議實邊,以夷制夷。文帝因此打消了伐匈奴的念頭,讓漢王朝能養精蓄銳三十六年,直到武帝登基後第八年才對匈奴用兵。所以漢武帝能有如此之功績,實是晁錯當年隱忍主和的結果。
    秦檜的主和也被當時主戰派圍剿,所幸其有一個自私畏戰的主子宋高宗趙構支持,否則早就化為齏粉。秦檜的和議為南宋在財政、軍事等相對弱勢的情況下,延續了152年的壽命﹝北宋167年﹞,讓北方的遼、金等主要敵人都發生了質變。
    李鴻章是光緒皇帝時主要處理洋務的大臣,也是中國歷史上簽訂最多不平等條約的人。尤其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是最不被國人所諒解的。八國聯軍時簽訂辛丑和約,可謂已喪權辱國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卻扭轉了中國被瓜分的命運,他在弱勢情況下,以各國在中國的利益相互牽制的策略,避免了一場瓜分的浩劫。
    在國家受到外部壓力時,也是國內民情最激憤時,這時充滿不理性的情緒,如“不惜一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等語。因此這時主張息事寧人者就成為眾矢之的,而能在這時仍以國家長遠利益作考量,不計個人毀譽者,實大丈夫也。
    去年亞運女子跆拳道項目,我國選手楊淑君遭判失格一案,消息傳來,群情激憤,當時我體委會副主委陳顯宗一句:吞下去。更使民眾對政府態度很不諒解,因而被迫下臺。但事隔一年,楊淑君卻撤告,証明當時我選手是有疏失。所以對照當時的不理性,那位副主委吞下去的一句話反而值得國人省思。而利用這種國人痛楚激發大家仇恨政府者更是卑鄙無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