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是孔子一句很有儒性的話,流傳至今,卻被很多人誤解為“早上理解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許多參禪悟佛的人最喜歡引這句話,來告訴世人“真理”是多麼可貴,人若能參透其中玄機,就不虛此生了。其實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是想用自己的理念正道來從事政治改變世界,怎可能說一句這樣消極的話呢?
    我說這是一句很具有儒性的話,意思是這句話能充分表現儒學的精神。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真正的意思是:“若知道明天我所倡導的仁就可被執政者施行於世,則就算今晚死去,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先說此句中的“朝、夕”講的是“明朝”、“今夕”,與一般人解釋的“朝、夕”指的是“今朝”、“今夕”不同。今日的“朝”必定是已經過去的“朝”,那是不能再有什麼作為的,而“夕”就要死去,那真是一切操之於天,只好任命罷了。代表儒家的孔子怎會認為一個人是可以完全不作為而任由命運安排的呢?所以夕死是宿命,朝聞道卻是一個儒者所要竭力去完成的,這才具有意義。我們一定要把儒學的積極性放在這句話中去解釋,才符合原意。
   再說“聞道”的聞,是一種有被動涵義的動詞。例如諸葛亮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中“聞達”一詞,意思是“被諸侯所推崇”。所以“聞道”的意思應該解釋為“被執政者所施行”,聞做被動語時,唸四聲。
  “道”則指儒家所倡導的“仁”。
   這樣一句具有積極啟發意義的名言,卻被誤用於相反意義的消極佛道,孔子若地下有知,必嚴叱現在讀書人未為其正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