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真正原因



    要說秦末的反秦義軍中,除了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起義而外,就屬在江蘇宿遷一帶的項家軍最具規模了;不過這一切要歸功於項燕,因為他所率領的反秦義軍曾打敗秦將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也因此成為當時反秦義軍唯一有希望擊潰秦軍的一支武力。項燕不但在實力上足以與秦相抗,在政治意義上也有其正當性,那就是他曾任楚國的大將軍,具有復興楚國的指標性意義;這在後來范增勸項梁﹝項燕的孫子﹞立楚熊心為王的一番話中,有很清楚的描述,他說:秦國滅六國,其中最為無辜的就要算是楚懷王了,因為他誤信了張儀的詭計,與齊斷交,後來為了討債到秦國去,不但沒要到債,還被拘禁在秦國,至死都沒再回到楚國,當時楚國人最為這位楚王抱屈,所以當時在民間流傳的一句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說即使楚國最後剩下三戶人家,滅秦的仍是楚國人,這句話很悲壯,代表楚國人是很恨秦國贏政的。現在反秦的義軍蜂擁而起,而你的家族又世世都是楚國的將軍,是唯一能恢復楚國國君的希望,所以都會來投靠你,使你成為義軍的代表。
    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但被秦將章邯在定陶給擊敗了,自己也因此殉難;繼承項梁的便是後來自稱西楚霸王的項羽。輔佐項羽的仍是曾效命項梁的范增,項羽稱其為亞父。被擊敗的項家軍仍隸屬於楚懷王之下被稱為楚軍,楚懷王熊心就任命宋義為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領兵加入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改變的不只是秦國如日中天的命運,也改變了今後的天下大勢,對項羽而言也是命運的轉捩點;因為項羽在此役中殺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宋義,並一舉率兵渡河,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大破秦軍三十萬人,章邯率眾向項羽投降,項羽恐其生變,在新安城一夜之間就坑殺秦軍二十萬人,嚇得所有各路諸侯見項羽莫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確實為叔父項梁報了仇,也証明自己不同於宋義的戰略獲得了肯定,但同時也對繼續尊義帝﹝楚懷王﹞的政治策略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一點使項羽面臨了內外不同以往的改變,首先就是對范增的質疑增加,相對地對另一位叔父項伯的意見開始重視;而楚懷王熊心這一頭也有了改變,因為自己委派的宋義竟遭項羽殺害,而項羽又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簡直可說是自己已完全喪失了對項羽的指揮能力,所以只能把希望寄託到其他人身上,這個人就是羽翼未豐的劉邦。
    楚懷王許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承諾後,允劉邦自南陽西行入關,卻叫項羽去救趙,是否就是故意不讓項羽稱王呢?其實義帝如此承諾的理由就是想趁早摧毀秦的勢力,倒沒有偏袒誰的問題,而且主力皆在項羽這一支軍隊上;項羽當初是看不起劉邦會先他進入關中的,所以並不因而記恨於義帝;是誰也沒想到劉邦會以收買峣關秦將的方式輕易的就進了關中。在蘇東坡論范增一文中就說項羽弒義帝是自殺宋義時就有的了念頭;所以這也駁斥了義帝是劉邦派人暗殺然後嫁禍項羽的說法;項羽親口說:“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後裔)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至於打發義帝的方式就是“分地而王之”;然而後來弒義帝是義帝不肯遷到郴,將彭城讓出來,阻礙了他自立為西楚霸王的志業,所以密遣英布絞殺之。
    劉邦其實一直都不在項羽的眼裡,即便劉邦攻入咸陽,在赴鴻門宴時,項羽都只認為劉邦像英布一樣是個隨他擺佈的棋子;而項伯袒護劉邦或范增力主殺劉邦,都應該是後世人想放大其戲劇效果的作為。劉邦的坐大及項羽對他另眼相看應該從韓信、張良等人為其效力始;尤其在收服北方如代、趙、燕、齊等諸侯方面所展現的實力。
    最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不肯渡江回江東,人說理由有二,一是隨他出征的江東子弟八千人,今無一人還;二是父老雖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其實這也都是後人穿鑿附會的結果;真正的理由應該是他弒義帝。因為當年他叔父項梁敗戰身死,江東父老仍支持他,是他背負著復楚這項艱鉅的使命,而今卻弒義帝,這才是他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們所面對的是強大的中共政權,中共對台灣強調的主權其實是他身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義務,但他也知道兩岸分治的事實,所以他願與台灣主張統一的政府和平共處,這就是1992年以來兩岸關係有所進展的基礎。台灣人民要認知的是我們唯有主張統一才有像項羽、劉邦一樣反秦的號召力,也才能與中共以平等互惠的原則和平共處,否則像項羽一樣背棄楚的復國使命就只有自刎江左的下場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