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施政要有方向



    與孔子幾乎同處一個世代的晏嬰,自繼承他父親晏弱上大夫的爵位後,就一直在齊國的朝廷中擔任要職,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達四十餘年;在歷史上留下很多的典故紀錄,譬如說他出使楚國時,讓他走小門故意侮辱他,他卻以不賢者使不肖國的比喻回應楚王,使楚國因此對他寡目相看;他也曾二桃殺三士,巧計去除景公的三個寵臣;並屢勸景公不要奢靡、濫刑,並施惠人民。孔子曾贊他: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是真君子也。
    但晏嬰一生輔佐齊政卻沒有挽救齊國逐步下滑的國運,在他當政期間,發生像崔杼弒莊公的事件;對田乞收買人心的舉措雖有所警惕,卻也只能坐視,以致引發後來的宮廷政變。所以晏嬰雖然廉潔自持,對三位國君也都適時予以勸諫,然而似乎對瀕臨頹勢中的國家沒有任何振衰起蔽的功效。
    晏嬰之所以無法讓國家恢復往日雄風,有兩件歷史上記載的事可讓我們略窺一二;首先是當孔子來到齊國,齊景公想任用孔子時,晏嬰出面阻止說:這些儒者能言善辯,不以法度來規範;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他們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此成為習俗;他們到處游說求貸,不可治理國家。周朝自聖賢相繼去世,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早就殘缺不全。而孔丘盛裝打扮繁瑣的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這要花幾輩子的時間來學習,用此來改善齊國老百姓的習俗,似乎是緩不濟急的。因此景公打消了聘任孔子的計畫,但從晏嬰對孔子的批評看來,也不大中肯,尤其在教化人民方面,晏嬰與孔子的思考方向可說是南轅北轍,從上述這段話中可略微看出,晏嬰想走法家的路─富國強兵。
    可是在韓非子有關《貴踴》一則故事中又透露他反對齊景公用刑過度的作法;故事是這樣說的,景公探望晏子看到他住的房子很小,又在吵雜的市場旁,就請他搬到京城的御花園裡去住;晏子一再推辭說:我家貧,每日都要靠購買食物過日子,離市場近些好。景公笑他說:難道你離市場近,方便知道物品的貴賤,而有益於你的施政嗎?晏嬰不好意思的點頭稱是,並接著說:像我打聽到近來給受過刖足之刑人穿的義肢變貴了,就是一件很重要的施政參考。景公問這是什麼緣故?晏子回答:表示刑罰太過了。景公因此驚懼於自己的殘暴而減刑。韓非特別批評他不去計較用刑得當與否,卻以用刑過度對景公勸諫,顯然晏嬰又不像法家那麼講求嚴刑峻罰。
    由此可看出,晏嬰在治理國家方面既不想用教化人民循循善誘的儒家方法,也不想用法家的嚴刑峻罰,而任令國家被寵臣權臣所蹂躪,這也就是晏嬰在治國上一無成就的主要原因。
    如今政府執政也有讓人民看不出方向的缺失,所以儘管原則是作“對人民有利”的事,但人民也要知道將被帶往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