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解構三國



    三國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分裂時期,其實這個時期嚴格說是軍閥割據,當時各立山頭的軍閥很多,惟獨蜀漢、曹魏、孫吳三國稱帝,而且各自在所佔領的地區內整併其他軍閥,使最後呈現三足鼎立之勢。這三個政治實體之所以最後能脫穎而出,在於其等初期所秉持的政治號召符合人民的期待,所以能迅速統合周邊勢力,形成獨霸一方的局面;但也因為他們在執政過程中違背了初衷,所以迅速殞落。
    三國中的曹魏是曹操與其子建立的政權,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其理由就是他當初與董卓、袁紹、袁術的鬥爭中,一直站在維護漢政權的立場,所以儘管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也沒有辦法違背初衷篡漢;然而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儘管名義再冠冕堂皇,都無法掩飾篡漢的罪行;因此曹魏很快就又被其臣司馬炎所篡。
    蜀漢開國主劉備是西漢景帝第九個兒子劉勝的後代,幼年與母親以賣草鞋、草蓆為生,可見是多麼狼狽而又與漢室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一個平民了;卻意外從獻帝岳父董承處獲得“衣帶詔”要他討伐濫權的曹操;所以儘管他四處流浪卻能獲得有志復漢的人士鼎力相助,最後建立蜀漢;因此復漢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號召。而一旦他死了,政權又躲進四川山旮旮裡,那復漢的政治承諾自然是跳票了,政權也難再維繫下去。
    孫吳政權的實際建立者是孫堅,他原是一個投效在袁術手下的軍人,佔據江蘇北部與安徽一帶,立有戰功;卻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意外獲得遺失已久的“傳國璽”,雖此璽後來被袁術以挾持其母及子的方式奪去,但他已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是恢復漢政權的希望;然而自其次子孫權稱帝後,又偏安江左,自然也背離了當初的理念,所以最後還是被晉所統一。
    從三國以分別號召維繫漢法統所建立的政權,都因最後以各種不同的理由背棄,而使三政權也迅速崩解看來,似乎政治承諾不像今天的政客一樣可輕易變異;的確!今天都聲稱擁有台灣主權的三方─中共、台灣本土異議人士、中華民國政府也存在著某種政治承諾的競合關係。譬如說中共對台灣人民的號召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與血緣,因此要恢復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不能再以馬列毛思想統治國家;講血緣關係就要以和平為基礎,不能對台武力威脅;這些都是中共應努力以赴的目標。
    至於台灣本土異議人士則認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因此國民黨以極權及黑金手段統治台灣人民;但自解嚴以來開放黨禁報禁,人民自由選舉各級議會議員及行政首長,政黨甚至二度輪替,所以台灣本土異議人士也內化為政黨,其執政時期以中華民國代表台灣為獨立自主國家的對外宣示,也意味著以往建立新國家的政治號召正在轉變中。而中華民國是沿襲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所建立的國家,雖丟失中國大陸,但卻在台灣站穩腳步,其對人民的承諾就是持續以民主均富的理念經營台灣影響大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