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這句話是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中的一句話;其中“民”與“眾”分別指“跟隨我施政的官員”與“歸屬我封邑的老百姓”,尤其“民”這個字在論語許多篇章的解釋中都不是現在所稱“人民”的意思,而大部分都是指接受自己分封的族人;反而人民大都以“人”字代表。所以子貢的這句話應解釋為─“我能把好處分享給族人,甚至能使我封邑的百姓也都沾光,這樣合乎行仁的標準嗎?”。
    子貢懷疑這樣狹幅的施政範疇是否合乎孔子行仁的標準,而孔子的回答是:何止是行仁?簡直能稱為聖人了!堯舜這樣的聖人都未必能達到這個標準呢。行仁就是自己想如何立身就幫助別人像自己一樣立身,自己想如何成就幫助別人像自己一樣成就;凡事皆以自己作準則,推己及人,這就是行仁最實際的辦法了。
    孔子對已成為魯國大夫的子貢這樣期勉,其實是要他從自己出發,先使族人都獲得照顧,再逐步使封邑百姓乃至全國全天下的百姓都受惠;這種思維其實也就是儒家的中心思想,由近而遠,由親而疏的準則。而“己欲立”、“己欲達”的意思也是由自己來衡量,倒不一定是富甲天下或飛黃騰達,只要依自己能力所及的就儘量使自己完成也成就他人的胸懷。
    這種思想與現今凡事以崇高自己貶抑他人的競爭心態有很大的差別;甚至與政治上白熱化你死我活的鬥爭更顯突兀。但政治畢竟是要使更多的人受惠,而非使更多的人受害;如果政爭的結果是殘酷的你爭我奪,那麼惠也未必是實惠,害卻成了層層附加揮之不去的惡果了;例如最近新聞上探討很多的東海及南海疆域問題,其實依台灣現有的實力除了伸張主權外就是期盼大家和平解決的立場是最有利的了;但卻有反對派人士以惟恐天下不亂的心態批判政府的立場,如果政府在釣魚台問題上對日稍微強硬就說政府與中共一個鼻孔出氣;稍微自制就說不保護主權;好像對台灣的利害都不重要,只要能達到抨擊執政黨的目的即可,這種心態實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宗旨相悖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