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錯誤的範例



    在金門太武山一塊大石上刻有“毋忘在莒”四字,是蔣介石在1963年巡視當地時留下的墨跡,提醒國人莫忘國恥家恨,並效法田單復國的故事,能一舉反攻大陸;至今四個血紅大字依然如故,但兩岸已不再像那時劍拔弩張,成了真正的歷史遺跡,僅憑追憶而已。
    田單復國這個故事作為雪恥復國或以寡敵眾的歷史借鏡,其實並不恰當;因為齊國被六國﹝燕、韓、趙、魏、秦、楚﹞聯軍打得只剩即墨及莒兩城,都是齊湣王率先攻燕並滅宋才招惹六國聯手制裁的,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齊國這樣的下場也是意料中事;而最後聯軍的潰敗也主要是燕惠王與樂毅相互不信任下,陣前換將所導致的後果,所謂不戰自潰,就是燕聯軍最後又把七十餘座城池拱手還給齊國的主要原因。
    因此整個田單復國的故事就是一個昏庸的齊湣王與一個多疑的燕惠王兩人玩弄政治的一場鬧劇罷了;田單只是一個守住即墨城的逃難士族而已;莒城發生的事更離譜,由楚頃襄王派來援救齊國的淖齒,非但沒有救齊,還把齊湣王給殺了,奪回曾被齊國佔領的淮北之地後就一走了之。所以毋忘在莒,其實在莒地只有恥辱沒有任何生聚教訓的意義。
    在歷史上真正具有光復失土生聚教訓意義的只有句踐復國與光武中興是值得作為借鏡的。句踐的堅忍與光武的恢宏才是我們所需要的領導人氣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