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亡不出境”背後的微言大義



    晉襄公死了以後,遺命立子夷皋為君,但夷皋年幼,所以晉國上下都希望立年長的國君安定局勢;但主張立長君的意見也不完全統一,有人認為立公子雍合適,有人認為立公子樂合適,掌政的趙盾則認為公子樂的母親懷贏本來嫁給晉懷公,後改嫁晉文公,更名為辰贏,所以“母淫子辟”不適合立為君,而主張立公子雍﹝文公子﹞;但此刻公子雍在秦國當差,就派先蔑及士會去秦國迎接。而襄公夫人穆贏卻以“先君之命”抱著年幼的夷皋整天在朝堂上大哭,並責備趙盾不忠;趙盾與諸大夫拗不過這對母子的哭鬧,只好仍立夷皋為君;為了防範秦國指責他背信,還派軍隊去堵截秦國護送公子雍的隊伍。
    果然不出所料,靈公長大後漸顯露出荒淫無道的一面,弄得民不聊生;趙盾見他荒謬屢次勸諫,靈公非但不聽還派刺客暗殺他,又設鴻門宴準備在席上刺殺他;雖然都沒有成功,但也讓趙盾對靈公是徹底失望了,就打算逃出國去避難。但他堂弟趙穿嚥不下這口氣,集結一幫人往靈公住宿的桃園圍剿,殺了靈公。這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正逃亡尚未出境的趙盾耳裡,於是趕忙回頭處理此事;另立在周的公子黑臀﹝文公子﹞為君。可是史官董狐卻認為趙盾沒有追究趙穿弒君之罪是縱容,因此也記載趙盾弒君,趙盾得知後大呼冤枉,質問董狐,董狐說:你堂堂宰相說要逃亡出國避難,卻連國境都未出,回來處理此案又縱容弒君的趙穿不辦,迎立新君仍執國家大政;說你未涉弒君一案有誰相信呢?
    後來孔子對此事件有這樣的評論:董狐不畏權勢秉筆直書,是記載歷史者的典範啊。趙盾身為宰相也是後人應效法的,但亡不出境確實遺憾,否則也不必擔此惡名了。孔子為何也認為趙盾沒有逃離國境是一項不可原諒的事呢?其實孔子與董狐的意見是一致的,責備趙盾不是“亡不出境”,而是“反不討賊”,言下之意就是懷疑趙穿弒君是由趙盾主導的,因為實在沒有證據,只好責他“亡不出境”,由後世人去評斷,這也是春秋之筆所謂的“微言大義”了。
    今天有什麼事是值得這樣評斷的呢?那就是319與連勝文的槍擊案,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兩案是抱持懷疑態度的,因為案件的結果皆有利於執政者,而執政者卻不願辦個水落石出,這不就是趙盾“亡不出境”的真實寫照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