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政客因分裂而獲利



    晉公子夷吾在逃亡國外期間得到秦穆公的幫助,因此回國即位,也就是史上的晉惠公。然而惠公即位後就把割地酬秦的承諾置諸腦後,甚至在荒年時接受秦的賑濟,到了秦饑荒請求濟助時卻坐視不理;於是穆公出兵攻晉,晉敗,惠公被俘;晉大夫陰飴甥赴秦求和。
    穆公問:晉國如何?陰飴甥回答說:內部充滿矛盾;人民皆以國君被俘為恥,而又傷痛失去親人,所以不顧一切要報此仇。而士大夫們都知道這是國君的罪過,願聽候秦國處置,並認為還是要報答過去秦的恩德;兩派意見爭執不下,所以不和。
    穆公又問:晉國人認為我會如何處置晉君呢?陰飴甥說:人民認為晉君免不了被殺;而士大夫們卻認為會被赦免釋回。人民說:我們如此背叛秦國,秦國怎會輕饒我們的國君呢?士大夫則說:如果我們知道了自己的過錯,秦國就會不計前嫌的讓國君回來;因為如此作可對背叛秦國者施以嚴厲的懲罰,又可對服從秦國者施以恩惠,可稱得上是兩全其美之計;比將他廢掉,讓原本的恩德變為怨尤要高明得多了,秦不至於如此吧!
   陰飴甥口中的人民與士大夫兩派人馬也許本是虛擬的兩種極端對比,好讓秦穆公能清楚得知如何選擇才是明智之舉;屬於一種說話的技巧。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也不乏有這樣活生生的範例,台灣內部對兩岸問題處理的意見便是如此,有些人就是不顧客觀事實硬要與中共對抗而陷台灣於危難之中,例如在釣魚台問題上不顧中日敏感的民族情緒,不但不捍衛自己的領土,還倡言釣魚台屬於日本的謬論,不就是陰飴甥所描述的晉國人民寧可逞一時之勇也要恩將仇報嗎?甚至抗議日本的方式都要避免與對岸一致,豈不是明告日本咱們的舉動都是演戲。這就是分裂的內部只有相互的耗損無法創造新局的最佳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