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現實隨定見改變



    一艘渡輪行駛在熟悉的航道上卻意外撞上不熟悉航道的貨輪導致翻覆,渡輪上一位擁有救生員執照的人奮勇救人,他沒有絲毫顧慮地抓住身邊任何一個人後就游向一塊漂浮物,讓那人抓住漂浮物等待救援,如此反覆到第九個人時,他已精疲力盡,最後他抓住一個啤酒箱子休息喘氣;這時他才慢慢緩過神來想與他一起搭船的母親及妻子,但都不知去向。
    這次船難一共死了一百多人,包括他新婚的妻子,但他的母親卻意外獲救,經他母親及後來生還者的描述,他是這次船難中的救難英雄,但卻不幸喪失了妻子。記者會上記者發問最多的問題是“為何救母不救妻?”他面對問題的第一次回答是“我不知道!只本能地隨手亂抓,救一個是一個。”但這樣的回答並不能“滿足”記者的欲望,問題仍接踵而至,他第二次的回答是“落海的瞬間,我看見母親載浮載沉,所以首先將她救起,但一轉眼的工夫,妻子就已不知去向。第三次的回答成了“船下沉時,海面上一片哀號,我只能先救那些快要溺斃的人,至於會游泳的妻子,我沒多作考慮。”
    救難英雄面對同一個問題作了三次不同內容的回答,從意義上看,一次比一次更具故事性,但從真實性上看,卻充滿虛偽與矯情;救難英雄救人的初衷當然不是為了博取名利,更遑論失妻之痛;但這些一次又一次加料的回答卻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符合人們自我設定的情節。所以儘管社會是開放多元的,資訊是豐富多彩的,但如果人們心中已有“定見”,那恐怕連現實也要跟著改變。最近 bumbler 事件與國是會議甚至振興經濟的措施都能看到這種心理現象的漫延,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