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回饋



  在中國多年前我去過像黃羊川那樣的地方,車一進村就聚攏許多目光,接著就有一群孩子尾隨,車停了,孩子圍著下車的人伸手要錢,如果想脫困,抓一把零錢朝相反的方向撒去;每個人看到這樣的景象都有不好的心理反應,唯獨一次我陪伴的一位希望工程捐贈者與人不同。
  請讓我姑隱其名地說完他的故事。先生生長在咱們南台灣的屏東,那是台灣至今仍引以為傲的“水果之鄉”,一年四季出產著各式甜美的水果,有龍眼、荔枝、芒果、香蕉、釋迦、葡萄、各種瓜果及叫不出名的水果。但那也是颱風最喜肆虐的地方,只要颱風一來,許多果子都會落花落果,造成農民的損失。
  先生的母親靠給果農打零工度日,現在到屏東仍能在果園裡看到頭戴斗笠全身從頭到腳包裹得密不透風的婦女工作的情形,那形象就是當年先生的母親;她家境困苦,卻要獨力撫養四個孩子,所以省吃儉用;不過餐桌上唯一不缺的是水果,按季節輪流更換;果子都是她從果園裡地上拾來的,有些蟲咬過,有些落山風吹過,外表雖不美,卻照應著四個孩子的饞嘴。
  颱風過後,果園裡一片狼藉,那時掉在地上的果子讓人觸目驚心,家家戶戶都哀聲怨氣的重整家園,只這時餐桌上沒有水果,因為母親不忍在傷心的園主面前提拾落果的事,她也不准孩子有任何幸災樂禍的心理,她說:“只有在別人豐收時,我們才可以分享那些意外墜地的果實,否則就是趁火打劫。”
  先生後來事業有成,他從不沾沾自喜,反而公餘之暇就往需要他的地方去,像後來的黃羊川;那裡有了灌溉的井及孩子讀書的學校後,景象有了很大的改變;那是先生從小吃母親拾落果的回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