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功過


   讓大家選擇中國歷史上政治清明國勢日強的時期,有近七成的人選的都是唐太宗,但除去美化他的形容詞後,你能記得的可能就是以下三件事:一是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奪下政權;二是他與魏徵的互動,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察納雅言的領袖;三是他向四周擴張領土,軟硬兼施,有“天可汗”的封號。
    其實唐太宗接下的重擔是一個經過長年征戰,又被隋煬帝揮霍得疲憊貧窮的國家,而他自己任內也發動不少對外的戰爭,所以他首先是一個極其簡樸的皇帝,歷史上不管功績如何,簡樸的皇帝總得到人民的愛戴。光節流不行要能開源,所以太宗也是在稅制改革上成功的皇帝,租庸調法就是其中之一,但此法是由隋文帝所創,經過他的修正後實施,因此也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好的政策未必不能承襲古人,只要適應民情,能貫徹公平正義即可。
    太宗任內出現許多廉能的官員,除了他任賢選能以外,完善了隋煬帝建立的科舉制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即使他過世後,武則天當政,也一樣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但太宗沒有把他的治理傳承給後代,也是在制度上太過仰賴人的因素,將人凌駕於法律制度之上的結果,就是亡國的下場。
    所以我們現在對領導人的要求應避免他的個人人格或作風之爭,應着重於他所建立的制度是否合乎人民的要求,譬如說與他國簽定協議,這個突破性的作法就值得肯定,至於內容或許不能令所有人滿意,但那是可以修正或彌補的,重要的是我們已邁出了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