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結黨營私


  近來大家對“關說”議題都很敏感,認為這是挾勢或以物質利誘迫使被關說對象遂其所願的一種密室行為,既不光明正大也充滿權謀,對政治風氣的影響尤甚。不過相對於“關說”的“遊說”就有天壤之別,其中最主要的區別便是一者為公一者為私。
  《戰國策》《國語》《左傳》及《說苑》這四本古籍中就紀錄了大量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各項遊說者的經歷及如何屈人之志的故事,其中《戰國策》略重遊說之術,而《說苑》則重遊說之義;不過都以史實來描述其過程及結果,對爾後許多君臣間政治議題上的辯證有很大的幫助。
  在《國語》中收錄了一篇〈趙宣子論比與黨〉正可作為今天政爭的參考:
  晉靈公時當政的趙盾向靈公推薦韓厥讓他出任司馬一職。在此之前,趙盾要測試一下韓厥這個人是否是可用之才,就趁與秦國在河曲交兵時,故意讓自己的車夫駕車衝撞行軍的隊伍,而當時韓厥見狀立刻以冒犯軍威的罪名將車夫處死,他的許多同僚見狀都認為韓厥冒犯了趙盾,前程堪慮;然而趙盾非但不責備他,甚至還對他禮遇。
  戰爭結束後召見他說:侍奉君王的人應該比而不黨。對朝廷忠誠守信舉薦恪守大義的人稱之為比;利用舉薦機會晉用自己親信謀求政治利益稱之為黨。我舉薦你正是因為看見你在處置冒犯軍威者這個事情上不徇私隱瞞,符合我所謂的義,於是為我所薦;我當初很擔心有沒有錯看你,因為萬一錯看了你,就是結黨營私,這不僅僅影響了我執政的清譽,也有損於國家;現在看來我該放心了,以後國政就交給你了。
  作為國家重要領導幹部,對於舉薦人才一事都謹慎如此,時時考慮自己是否舉薦了不適的人才,萬一不適就會被人說成是結黨營私,這對一個士大夫而言可說是極為恥辱的事。然而今日看到王金平院長及曾部長、陳檢察長他們在被揭發關說醜聞時都炮口指向特偵組,並一再為自己辯解,竟以“不退黨、不請辭”來頑抗,他們何嘗心中有國家,完全是以一己之私來經營自己的官場;還有媒體竟教他們以假處分方式保住官位為先,真不知今夕是何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