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歷史的分歧


  李光耀家族是早年遷居新加坡的華人,二戰期間中斷學業,但在二戰結束後,由家人資助遠赴英國留學,在學期間受到社會主義的影響,開始反殖民統治的思想;後來從劍橋大學畢業後,加入了倫敦一個主張馬來亞獨立的團體「馬來亞論壇」;回國後從事律師的工作,1952年代表新加坡郵差與政府協調一次罷工事件,從此聲名大噪,並且在工會中建立了群眾基礎,也因此走向政治之路。
  1954年李光耀與一些自英國返國的華人及當地華校中的左派學生、工會領袖共組〈人民行動黨〉,在次屆的首度選舉中就當選了立法議員,後又與新加坡的〈馬共〉合作,為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1959年新加坡成為馬來亞轄下的一個自治邦,而人民行動黨也成為自治邦議會中的最大黨。其實至此為止,李光耀都想與馬來亞合併為馬來西亞一個國家,如此才能保障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避免被日益壯大的馬共所控制。這個構想與東姑拉曼很契合,於是在1963年新馬正式合併,並且自新加坡政府內逮捕多名馬共分子;可是新馬在多項經濟議題上出現分歧,聯邦政府也逐步涉入新加坡地方政府的各項人事,導致種族騷動,由於協商未果,於1965年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被迫獨立。
  而獨立後的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帶領下,從事多項有利國家發展的建設例如裕廊工業園區、退休公積金制度、貪污調查局、及各項教育改革等。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國家,政府以廉潔效能著稱。
  但與李光耀僅一歲之差本名王文華的馬共最後一任總書記陳平,卻一生顛簸,最後客死異鄉。陳平也是華裔馬來西亞人,在二戰前夕就加入了馬共,並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與英國人並肩作戰,甚至被頒贈勳章,但後來他參加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被收回勳章。1955年東姑拉曼所領導的執政聯盟在立法會議中取得勝利而執政,東姑拉曼遂與馬共展開談判,一直到1989年始簽署協議,馬共自此解除武裝。但在此之前,馬共與政府軍發生的戰役無數,死傷也無數,所以儘管馬共解除了武裝,被通緝的陳平依舊無法回國,而一直居住在泰國南部,2013年9月16日病逝曼谷,享年八十九歲。
  這兩人在1960年以前幾乎都是馬來西亞著名的政治人物,連意識形態都一致;但卻在1960年後各走各的路,李光耀被迫與共產黨劃清界線,從事新加坡的建設;而陳平卻也被迫與東姑拉曼所領導的執政聯盟決裂,展開長期的武裝鬥爭;他們都有一樣的理想─共產主義,卻有不同的手段─講效率與不講效率的列寧式集權統治,後果竟是如此不同。所以儘管在民主體制下要講大是大非,手段卻也要講效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