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影響中國的三件事


  從理論嫁接至實際是一繁複的過程,而且由實際演化成的一系列改變就是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特殊性。中國歷史雖有兩千餘年的文字記載,但真正具有如此革命性轉折的改變僅有三次,一是封建制度,一是科舉制度,一是社會運動;而此三項革命性轉折的發軔者分別是周公旦、隋文帝楊堅和毛澤東。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但實際想想,若中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這三件事,中國文化一定會完全不同於現在;。
  為什麼是此三件事改變了中國呢?熟讀歷史的人就會不難發現這三件事在尚未發生之前,整個社會就要崩解似的,任何以前維繫這個社會的力量突然之間不見了;譬如說周公所建立的封建制度之前是部落政治,各自為政,沒有中央政府的概念,這樣的社會組織已經無法解決當時人類的需求,所以封建制度油然而生;科舉制也是如此,當然在十九世紀初的社會運動更是如此。
  封建與科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關重大不言可喻,我們就不再贅述,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中國的社會運動。大家耳熟能詳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運動,但至目前為止,很難對五四運動有所定性,也很難論其功過,不過它確實是近代中國人不可迴避歷史的一部分;但如果能將五四運動的縱身拉長一點看,就會發現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終止了科舉考試,從這一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共有十五年的時間沒有任何制度填補,這是知識界的一段空窗期,但也是任何其他制度的真空期,沒有人知道要走向何處,這也就是我說一項新的革命性制度將油然而生的時機。
  五四運動到底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呢?如果你僅侷限於這個運動的那個時間點,它是一事無成的;但如果將它拉長一點時間看,就會發現它與後來新中國的革命運動有密切的關係。有部分人會認為共產黨的革命運動對中國到底是福是禍尚無定論,怎可據此論斷它呢?其實封建與科舉也是如此,它們無所謂好壞,它們是適時填補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空白,無關禍福。
  五四運動不是毛澤東發起的,就像封建及科舉也並非周公或隋文帝始創,但卻在他們當政的時期確立下這個制度,並給予一種實際實施的方式,從此這些制度就像有機體似的自我成長發育,最後成為一種人習以為常的制度。社會運動亦然,毛澤東最重要的思想都圍繞在社會運動上,譬如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杆子里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十六字方針」、「群眾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文藝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三個世界的劃分」、「繼續革命理論」。這些類似口號式的運動準則其實就是社會運動的指導方針;所以毛是馬克斯的信徒嗎?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嗎?也許都不是,但可確定的是毛絕不相信什麼民主、歷史、或是權力,毛真正相信的是群眾,並以社會運動的方式推動社會的改革,不計毀譽。
  生長在台灣的人以為自己與中國近代的革命運動無關,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由威權體制演化至今的民主制度其實都是由一次又一次的社會運動所催化出來的,真正靠民主所建立或所期盼的幾乎都落空了,例如現行的憲法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經過七次修憲,而每一次都是靠社會運動完成,儘管過程草率有欠周詳,但卻牢不可破;還是要回到剛才那句老話,這是歷史的必然無關福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