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時非聖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



    秦始皇併天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封建,置郡縣”,理由是像周武王滅商後封子弟為王,後代彼此疏遠,最終竟為了利益相互攻擊,像沒有血緣關係的仇人一樣;變更為郡縣制,所有皇親貴族及有功於國家的大臣都可享受國家從賦稅所得中分賜的俸祿,這不是最公平的一種作法嗎?國家也因此得到安寧,這是封建制所達不到的。
    到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先有酈食其建議他恢復戰國末年的六國諸侯,可是張良勸阻他,他說:“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意思是:若用酈食其的辦法,那陛下的天下就會分崩離析。劉邦聽此言,飯吃一半都吐了出來,大罵說:豎儒!幾敗而公事。意思是:你這無知的書呆子!差一點壞了我的好事。
    張良及劉邦都不贊成封建,但還是封了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四人為異姓王,這是形勢使然,逼得劉邦不得不採封建。後來至文帝釀成的七國之亂,都是在撤藩或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兩難間擺盪,諸侯不願被削弱,只好趁有實力前,為之一搏。唐朝的柳宗元就說: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
    所以改革是需要時勢配合的,例如上述同樣是廢封建,李斯與張良都有一致的主張,但一者成一者敗,原因無它,時勢使然。蘇軾說:時非聖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即是此意。現在待改革的制度仍很多,所謂有為的政府就是能掌握時勢的政策推手,而不是隨意粗糙的在老農年金上加碼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