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弒逆



    蘇東坡在論“武王非聖人”一文中,對周武王推翻殷紂這件事是有所批評的;而且他引孔子及、周公、董狐對武王的評價都是略帶負面的,認為他未求全,有違君臣之道。尤其以孔子的批評最為嚴厲;孔子自認是商朝的後裔而生長在周朝的人,不願直接承認自己是周朝人,就隱含了周從商繼承政權的不當;另外他盛讚古代的聖人,只以堯舜禹三人為的,從不提商湯及周武王,就是對他們以下凌上的奪權作為,不以為然;且盛讚文王,說他具備“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實力,也還是忠誠的事奉商紂,可算是“至德”了;言下之意,就是對武王的不認同。
    周公在所作〈無逸〉中列舉古代的聖王,只舉殷中宗、高宗、祖甲及文王,未提及商湯及武王,也是對他們有不及求備的遺憾。其中春秋晉國的史官董狐,也是孔子所稱道的“古之良史”,在論及商湯放逐夏桀於南巢,及武王克商於牧野的歷史時,都以叛及弒的角度記載,可見湯、武革命確實在當時是逆倫的。
    蘇軾的觀點以為,在文王的時代,各地諸侯是自動來投效於文王之下的,大家擁戴他成為諸侯王,行天子之事,那麼周是否要代殷而另起,則與紂之存亡就沒有必然關係了。言下之意,可不必揹上弒君的惡名來重建新政權。
    如今民主政治已是由人民作為國家的主體,任何個人都要服膺於民意之下,應無弒逆之事;但實際上扭曲民意的事卻層出不窮,譬如馬英九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呼應台灣人民對和平的渴望,未經溝通,就被在野黨扭曲成是投降協議,但面對自己政黨也曾倡議的“兩岸和平架構”就說是具前瞻性的政策主張,這就是最具體的“昨是今非”;影響所及是人民的和平訴求被曲解成政治攻防的煙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