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曾比明治維新有更高理想的國民革命



    在許多人眼裡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使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現代化非常重要的一次政治體制改革運動;這個運動有別於西方的民主化運動,或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而純粹是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西化運動,因為當時向西方學習含有進步的意義,所以也稱之為現代化運動。
    自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始,便有諸侯、武士及商人主張改革體制,就是要去除把持國政的幕府,而當時的德川幕府已當政了265年,實行鎖國政策,使日本陷入一種頹廢的狀態,甚至與後來的中國一樣成為次殖民地;所以當時部分諸侯武士與商人就聯合起來想藉著新任天皇登基的機會,廢除掉幕府,像西方國家實施內閣制,立新憲法,廢藩置縣。因為這批人都是社會上本來就具有相當身分的人,而且目的是還政於天皇,實施中央集權統治,爭取的又都是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是由上而下的一次政治體制改革運動。
    而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比明治維新要晚近35年,且參與革命的許多人都曾在日本留學或將革命組織設在日本,其中還不乏許多日本籍人士的贊助,但為什麼中國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國,與明治維新的目的要還政天皇,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其實這兩個運動在本質上就有區別,明治維新是希望推翻幕府的專權跋扈還政天皇,屬貴族間權力爭奪的一次革命;而中國則是要進行一項推翻專制的民權革命。既然仍由天皇執政,則只要推行憲政,建立責任內閣及撤藩置縣即可;但要推行民權運動,就不只是推翻以往執政的專制政體即可,還要建立新的體制;所以無論在難度上或主導運動的革命領袖對革命目的的認知上,都存在著許多變數。而無怪乎最後所能達到的效果亦有天淵之別。
    其實1898年的戊戌政變就有明治維新的影子,但袁世凱的最後倒戈使政變功敗垂成;民國是在意外中誕生,也在各種權力角逐的可能破滅後倖存;所以我們不應責備先人的好高騖遠,而應盡己之力完善先人與我們共築的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