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克倫威爾的轉變



    英國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源地,有三項重要的民主制度是由其奠立的,一是議會政治;一是憲政體制;一是選舉投票。然而在當時推翻查理一世統治,將其送上斷頭台的議會領袖克倫威爾卻成為軍事獨裁者,甚至率軍隊進駐議會驅逐議員,成了近代民主演進史上一則極具諷刺性的篇章。
    克倫威爾雖出身議會,但他能成為英國民主政治史上重要的人物,不是他對民主有什麼偉大的創建,而是他卓越的軍事長才,使他在1642─1648年的兩次內戰中領導議會所組成的“鐵騎軍”及“新模範軍”擊潰了代表王室的軍隊,因而被議會推舉為“護國主”。
    克倫威爾既是代表資產階級的革命家,後來又成為軍事獨裁者,其關鍵就是他根本不具備對民主的熱愛,只是拿它作為奪權的工具而已;所以在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後,面對查理二世逃往愛爾蘭,他比其他專制君主還要“除惡務盡”的率大軍攻打愛爾蘭,並大肆掠奪,根本不像是一位革命的先驅者;後來鎮壓民主派運動及發動一系列的商業戰爭,都激化社會矛盾;過去曾激進改革要廢除封建王權,奪權後又反對民主主張王權,如此性格上的轉變,無非就是為自己壟斷政治權力而已。
    歷史從來不乏這種政客的事例,像在台灣被稱為“民主先生”的李登輝自己都說他講了一百三十幾次反台獨,中共都不相信他;而後來他倡導“兩國論”,卸任後更積極成立極獨的台聯黨;其政治立場的反覆難道是因人民的意識轉變而轉變的嗎?第一位使政黨輪替的“台灣之子”陳水扁,在早年問政時以揭發弊案名噪一時,而後竟因弊案纏身,身繫囹圄;難道其性格隨其政治聲望而轉變嗎?其實他們都與克倫威爾一樣,為奪取權力可變身為“改革者”、“民主先生”、“台灣之子”,為維護權力全現出原形成了“軍事獨裁者”、“政治精算師”、“貪污總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