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原來“位子”與“位置”的差別在此



    李國鼎先生在台灣被譽為“科技教父”,原因是他是台灣科技產業的重要推手,除了到國外延攬人才回國服務外,還創設“科學園區”,因此使台灣在科技產業上有今日的成就。但大家如果再往前探索,便不難發現他還是台灣“加工出口區”的創設者,早在1966年台灣就在高雄設立了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此對於早期台灣的經濟環境有了扭轉乾坤的神奇功效;而且從政府財政到產業的租稅環境乃至集合僑外資、拓展貿易、增加就業,都“畢其功於一役”的為台灣解決了諸項難題,而成為世界上少數經濟發展的奇蹟。此項概念非但對台灣早期的經濟有莫大的助益,甚至對1985年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實施的“經濟特區”也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如果探討李國鼎先生的成長過程便不難發現他是學數理的,對天文也很有興趣,而且充滿對國家的熱愛,曾在中日戰爭爆發後,毅然放棄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投入抗戰的工作。他的仕途也非一帆風順,甚至在經濟部長任內因“東亞紡織公司的貸款案”被監察院彈劾,因而辭職;甚至認為政府的“十大建設”好大喜功;更與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因鹽稅案的看法不一,一度遭到撤換財政部長之職。但這些都沒有使其懷憂喪志,仍引領台灣走向經濟發展的光明大道。他雖然是學數理的,但在發展台灣早期積體電路產業上,卻自謙自己是門外漢,把自己烏紗帽放在對部屬的信任上;審時度勢克服萬難為台灣打造一條康莊大道;他一生的最高職務不過部長而已,卻把自己的所有力量發揮在對國家最有利的位置上,這便是台灣最需要的領袖風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