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秦王政在統一六國之前有四位異國臣子在他麾下服務,分別是李斯、姚賈、韓非,其實這三人各懷鬼胎,也相互攻訐,但都同時幫助秦王政收服六國,可見秦王政是如何能從各自異心的臣子中擷取有利於己謀略,成就輝煌大業。
    李斯是楚國人,在楚國僅是一名掌管鄉中文書的刀筆吏;不耐卑賤的生活,西說秦王,他的策略就是連橫,並收買天下名士;但仍僅止於客卿的地位,無法受到秦王政的重用。但卻在一次秦國驅逐各國客卿的風潮中,寫下了一篇《諫逐客令》的文章,讓秦王從中獲取了有容乃大的用人哲學,以致一夕成名。
    韓非與李斯都曾拜荀子為師,也是秦王政四名客卿中最為博學的人,他是在為韓國出使秦國時被扣留,由於秦王曾讀過韓非的書,所以想依據韓非的理念治理國家;但李斯卻妒嫉他,恐秦王重用,所以百般在秦王面前詆毀韓非,說他是韓國公子,必定不會效忠於秦王;最後被禁錮在獄中又遭毒害。
    姚賈出身寒微,他是魏國看管城門的士卒之後,又曾在趙國犯偷竊罪被逐,然而秦王政卻重用他,是因為他以金錢賄賂了楚、燕、趙、越四國,破壞了合縱的計謀;但出使期間,此謀卻被韓非所斥,在秦王面前大肆批評說姚賈出身低,讓他拿著重金出使四國,是給了他向四國諸侯建立私交的機會,並不利於秦;姚賈回國後對韓非此項批評在秦王面前辯駁,並舉姜尚、管仲、百里奚的例子,否認出身低與效忠秦王間的關係,因此使秦王大悅封他上卿之職。
    秦王政能識人善任且不受三人相互攻訐的影響,各自使其發揮所長,為統一六國的大業貢獻,這才是為國舉才的領導風範。所以在民主社會中不同黨派間相互攻訐的事例常有,而睿智的領導者要能從中汲取有利國家的意見作為施政的參考,才是從眾多紛亂中理出一條康莊大道的卓越領袖。譬如說在野黨批評政府任由國營事業以各種技倆規避監督從事私自圖利的行為,這一點確實也是政府黑金藏污納垢之所在,因此儘管民進黨執政期間也利用此體系從事收買匯集競選經費的門路,但此刻提出批評,也應受政府的重視,藉此民氣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整頓,才是全民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