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未來產業形態



    最近大家討論台灣的經濟現狀,有許多意見是希望外移的產業趁著當地人工成本急速上漲之際“鮭魚返鄉”,重新創造台灣經濟發展的第二春,所以經建會也迅速擬妥“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想藉此吸引台商回台投資;雖立意良好,但完全不符經濟原則,最重要的是破壞了台灣跨入產業新紀元的軌跡。
    什麼是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形態呢?先從早期台灣特殊農產品─蔗糖、茶葉、樟腦的出口到輕工產品加工出口以及近來的電子產品出口,可看出一個端倪,就是單一有利條件的不斷擴大;譬如說蔗糖、茶葉、樟腦在當時台灣特殊地形氣候的有利條件下,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及產品特殊化的結果,使該等產品擁有了一段市場密月期;而輕工產品及電子產品都是靠台灣優秀的勞工素質此一有利條件,不斷擴增生產面及精化的結果,使台灣在眾多其他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脫穎而出,成為該項產品製造端的佼佼者。因此我們要問:鮭魚返鄉能利用什麼有利條件,並在此條件上擴大其優越性?顯然所謂的有利條件都是政府在稅務、環保、外勞等刻意安排下才能產生的,更遑論擴大優越性的可能了。
    台灣到底需要何種性質的產業形態呢?至少這項產業要有擴增性,無論它是垂直整合或平面擴張,都要能使利益深化的產業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產業形態。過去我們在產業垂直整合上都有很突出的表現,只可惜我們總是佔領微笑曲線的中間下垂段,而無法適時自底部向兩端擴張,以致利益無法深化。而今除了盡可能作到產業的垂直整合外,還應考慮平面擴張的策略,就是除了製造以外包括銷售、維護、系統整合等服務性業務的擴張,使利益深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