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有德斯有才



    中國歷史上最講求功利主義的時代應是戰國時期了,但集功利主義之大成者,莫過於秦;秦自穆公以降所重用的十七位謀臣中,除了王稽與司空馬是秦國人之外,其他如百里奚、蹇叔、由余、蔡澤、范睢、頓弱、樓緩、魏冉、商鞅、張儀、甘茂、甘羅、呂不韋、李斯、趙高等都不是秦國人,而這些外籍謀臣對秦國的影響舉足輕重,可見秦國統治者廣納天下人才的策略使其能統一天下;但秦卻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何以至此呢?原因可能還是出在這些外籍謀臣身上,仔細端詳這份名單,就不難發現這些人中多數都有才無德,而且只求目的不擇手段,所以在政壇上樹敵甚多,有的甚至干預接班,下場重則喪命輕則流亡。
    其中張儀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客,他主張連橫,當時秦國最擔心的就是齊國與楚國的結盟,張儀慫恿楚懷王與齊絕裂,並以商於六百里地作為報酬,沒想到楚與齊反目後,張儀也矢口否認,僅承認以自己的六里封地作為酬謝,這使得楚懷王最後客死異鄉都沒有討回公道;而張儀所為,使楚人都為懷王的死感到悲憤,也正是後來項羽率楚人一舉殲滅秦國的原因。
    如果當初秦惠王知道張儀騙楚懷王與齊絕交,會在107年後使秦國滅亡,那麼他是絕不肯採取張儀之計的;但在當下,秦惠王從能言善道的張儀口中只瞧見了齊楚交惡後的利益;所以張儀是有才能使秦國躲避齊楚合縱之害,但也使秦國貪鄙的印象深入楚人之心,導致最後的滅亡,這貪鄙即不符“德”的標準;所以誰才是最終的仲裁者呢?當然是惠王,德與才的選擇也由他,只不過他選擇了眼前的利而種下了日後的患。
    今天政界也不乏類似的例子,譬如說台灣面臨連續衰退的衝擊,又有短期如颱風的肆虐所造成的菜價飆漲,政府因應的措施都無法立即發揮功效,導致民怨四起;而此刻有許多利益團體卻想發國難財,例如房地產業者、証券業者都慫恿政府取消奢侈稅及証所稅以刺激景氣,但這些作法雖有一時的榮景可期,卻也會埋下日後泡沫的危機,所以有良知的執政者是寧可忍一時的唾罵也絕不能作出遺害子孫的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