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救經濟譬如登山



    台灣有許多三千公尺以上的大山,因此也吸引許多愛登山的人,這些登山者可都是經驗豐富且裝備齊全,但每年仍頻傳山難;據調查他們在臨難前多有失溫的現象,因為長時間挨餓而失溫倒不是主因,浸濕的衣服卻是元凶。所以如何不使衣服浸濕卻是每一位專業登山客要事先研習的一門課,但如此看似簡單的一門課,卻無法克服登山客的心理障礙,所以山難仍不斷發生;所謂保持衣服乾燥的方法很多,其中將衣服脫下以塑膠袋包裹,而以赤裸相互擁抱取暖或捲曲身體以免體溫流失,等天氣情朗後再穿上衣服,等待救援的方式為最佳;但通常登山客不願如此作的原因都是過度相信自己的體力及找出路的能力,因此流失了許多體能並使衣服完全浸濕,失去體溫而喪命。
    這一點正如政府在面對經濟危機時的態度,許多掌管經濟的官員都被認為是經驗豐富與學識能力俱佳的人,他們都不願意在國家面臨經濟危機時,消極應對而被民眾指責,所以各項振興經濟的方案盡出,甚至在平時都忽略的照顧弱勢,此刻都會因為執政者本於“良知”的天職,而擴大社會福利支出;其實這些措施或手段都造成經濟復甦的負擔,甚至使政府最後唯一的利器也用盡,即使復甦也較他國的腳步緩慢,且有陷入長期衰退的危險。
    世界上沒有兩次同樣原因與現象的經濟危機,但所有的政府官員與經濟學家都以同樣的手段與思想模式因應,結果輕者勞民傷財,重者一蹶不振。譬如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我國算是受害較輕的國家,但當時所使用的金融壁壘措施卻導致日後產業結構的僵固,自1997年以來台灣的產業轉型就出現停滯的現象,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可移師大陸再創繁榮的第二春,稍有競爭力的產業可藉政府操縱匯率的手段獲利而無需再精進;現在大批在大陸經濟推升潮中獲利的企業以其雄厚的資本與可怕的落後思維影響著台灣經濟的發展,他們匯進資本炒樓,影響許多財經官員與每天耍嘴皮子的名嘴以為台灣可以利用廉價勞動力再創榮景的錯誤思維,繼續困擾已經黔驢技窮的政府,也使社會發展失溫瀕臨危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