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忠誠的目的是實踐



    我們現在吃的鵝其實是一種灰雁馴化後的家禽,肉質尚可,所以不是以前老人家告訴我們的“雁肉腥澀難食”。有此疑問是因為大陸有兩條大雁南遷北移的路線,一條是從東北經黃河、長江到達福、建廣東一帶;另一條是由內蒙、青海到達四川、雲南一帶;越冬後,於次年春返程往北回西伯利亞。這一路上所經之地多是人口稠密之地,也是歷來常發生饑荒的地方,但卻少有食雁的紀錄,甚至如今在此遷徙路線上將鵝入菜也是絕無僅有的事。難道真如老人家的理由“雁肉腥澀難食”或另有隱情呢?
    其實雁是一種群聚並集體行動的動物,棲息地又多是平坦的濕地適合捕捉;然而卻缺乏類似的紀錄,可見人類在克服大量獵捕技術上仍存在著相當的困難。雁在遷徙中的生活規律是白天飛行晚上休息;白天作短暫休息的處所分散,而夜間則較集中;獵人多在夜間獵捕,使用槍枝或弓箭,所以易驚動雁群不適大量捕捉;大雁棲息時有名雁奴者站崗警戒,也不易獵捕。
    有捕雁經驗的人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是:不斷故意驚動雁奴,使其發出警報,然而獵人卻潛伏不動,使雁群厭惡了雁奴的警報,紛紛對牠咬啄,弄得牠傷痕累累;最後連最忠誠的雁奴也不再對異狀發出警報為止。這就是童話《放羊的孩子》裡所描述的情節,只不過將那說謊的孩子換成喪失信任的雁奴而已,都是使人喪失信任的一種群眾心理反射;但這種現象也正是今日執政最惟恐發生的狀況;而且被啄得遍體鱗傷後放棄警戒職責才是導致整體陷入危難的關鍵;換句話說執政若被外界的攻擊挫折,便是整體陷入絕境的開端。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個很受爭議型的人物,一生都在虛虛實實中度過;他曾為自己向燕易王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大王您指望臣子如曾參一樣孝順,如伯夷一樣廉潔,如尾生一樣信實嗎?其實像曾參一樣孝順的人怎肯離開父母來為大王工作呢?伯夷連周的領土所生長出來的糧食都不吃,他能為大王去向他國斡旋嗎?尾生可為一女子的承諾被水淹死,他能為大王千里拒敵嗎?所以他們看似忠誠,其實都無用於大王。
    燕易王仍不相信蘇秦的忠誠,蘇秦又說道:從前有一侍妾得知主母與人有染,想毒死自己遠歸的丈夫,而主母又指定她送毒酒給主父,侍妾不敢違逆,又不願毒害主父,只好故意摔倒潑翻毒酒,使奸計不得逞;但也同時受主父與主母的責打。所以忠誠也能使人獲罪,臣便是那為大王去向齊國討回十座城池,卻遭妒獲罪者。終於警醒燕易王。
    現實的政治有批評油電雙漲導致人民痛苦指數激增,有反對復徵証所稅使股市低迷,有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反對轉讓壹傳媒,有以社保將倒為由停止發放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執政者都在承受人民有關忠誠與否的最大考驗,所以即便遭萬箭穿心也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志才能帶領大家渡過難關,絕不可半途而廢。同樣地,人民身為國家主人翁,也要對忠誠有更深刻的認識,不是看似孝順廉潔信實,而是真正實踐人民意志卻又忍辱負重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