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確立國家目標,帶給人民希望

  三國時的吳國是孫堅率領一批淮泗的將士在今江北一帶開始紮下基礎的,當時他隸屬於袁術,袁術派他去攻打荊州劉表,卻被劉表手下的黃祖所射殺,死後由孫策接掌他所遺的官職。孫策想為父報仇,但遲遲得不到袁術的支援,只好東渡到江東,開始孫吳的地盤鞏固。後來袁術自立為王,孫策便藉機脫離,獨立自成一區。
  孫策是一個明斷果敢的人,且很有鬥志,在江東勢如破竹的打下一片天下,無人敢攖其鋒。當時許多以前在袁術、袁紹手下的將領紛紛來投奔他,周瑜及張昭就是代表性人物,後來周瑜還引介魯肅來,可謂人才濟濟。但可惜的是孫策僅活到26歲就意外被刺身亡了,由其弟孫權接其位。
  東吳稱帝是自孫權開始的,孫權相對於孫策較謹慎,凡事要有十足把握才行動,決不冒進。他也是三國中最後稱帝的。
  東吳與蜀漢有許多相似之處: 一是都屬外來政權,對本來在地的政權採取壓制及籠絡的兩手策略。二是創業的領導人都短命,孫策或劉備都如此,而且都託孤給他人,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孫策託孤給張昭。三是都缺乏國家開拓的願景,領導人都沒有企圖心。
  首先分析其外來政權的在地化政策,如果在地菁英有助於國家發展策略的,大力拔擢起用,否則一律革除,當時的吳郡太守許貢及我〈沒有族群差異只有爭權奪利〉一文中的李嚴便是東吳及蜀漢的各一例。那麼什麼是國家發展策略呢?對東吳及蜀漢而言都是一致的,就是穩固。誰違反了這項原則,都得受到最嚴厲的制裁。
  第二點是國家起造人壯志未酬身先死,這是所有歷史上各短命王朝的通例。因為一個創建國家的人有他創建的構想及集其一身的資源,當他殞命時,這些構想及資源都渙散掉了,沒有任何人可取而代之,即便像諸葛亮如此忠貞的人,也只能維繫其政權,無法作更廣闊的發展。
  三則是領導人所須具備的特質,要提供願景給你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國民,讓他們能為目標努力。這也就是領導人要具備旺盛的企圖心,燃燒你周邊同志的熱情。蜀漢的劉禪及東吳的孫權都不具備這樣的特質,所以他們的團隊最後會腐化,內部矛盾,因為缺乏國家偉大的目標,只好幹雞腸鳥肚的勾當了。
  好像咱們的未來領導人也不具備這些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