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名不正言不順的下場

  太子朱標在未即位之前就已病逝,使得朱元璋只好另立繼承人,但這次他沒有從二十六個兒子中挑選繼承人,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是導致後來朱棣發起靖難叛變的主因。朱元璋其實生前對自己這項安排是有自信的,他把四個兒子派到北方去戍邊,又誅殺許多跟著他一起打拼起家的功臣,成立錦衣衛展開對各親王大臣的監控,且把所有的兵權都集中到中央來,這些處心積慮的措施都在防他身後的叛變。但終究人算不如天算,從他死後的三年半裡,整個國家就陷入了爭位的變亂中。我在政治傳承一文中特別詳細的解釋了封建傳位的原則─立嫡立長。朱元璋在太子朱標過世後,立皇太孫朱允炆,就是一件不符封建傳位原則的異舉,所以遭致禍亂,也算意料中事。朱允炆對朱標而言算是嫡子,但對朱元璋而言,顯然就不是嫡了,這時就要遵循立長的規定,當時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及三子晉王朱棡都已去世,所以應由朱棣繼承。這也就是朱棣認為自己才應該為正主的原因,且是許多反對朱元璋者另立新主的藉口。
  雖然朱棣有自以為主的理由,但客觀環境上並不容易,就以軍事力量而言,朱棣只擁有萬餘人,連防守其封地北平都有問題,更何況要去討伐遠在天邊的南京。但朱棣是一個善於利用形勢的人,他有三項作為是這次發難成功的關鍵:
  一是稱自己發難的行動為“靖難”,意思是皇帝有難,我去排解皇帝的危難。這是很具政治號召力的一項作為。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晚年是非常不理性的,尤其在對大臣方面,更是可以殘暴來形容,連朱標都對父親的作為不以為然,但朱元璋卻認為他這樣作是為其子的將來執政掃除障礙,即使朱標死後,他都沒有手軟。因此朝野是一片低氣壓,都對朱元璋如此的行徑感到不滿,但沒有人敢反對,所以朱元璋死後,首先跳出來反對朱允炆的人,不論其理由多麼牽強附會,也有支持者,朱棣是抓住了這個心理因素而大張旗鼓反叛的。
  其次是他在收編各反對勢力時,手段霹靂。像他收編寧王朱權的過程,就充滿權謀,他率兵到大寧﹝寧王的封地﹞駐紮,然後入見寧王,聲淚俱下的描述自己被朝廷打壓的經過,請求寧王與他合作對抗朝廷,寧王還在猶豫不決時,朱棣邀他到城外他的營帳裡,給他看有關朝廷密謀鏟除他的罪証,寧王不疑有他就隨他來到營帳裡,一進帳後,埋伏的士卒就一擁而上挾持了寧王,寧王只好任其所求,把手中的兵權交給他。
  朱棣如果一仗一仗的打到南京,就算不輸一場,也會讓他累到趴下,更遑論他的實力與朝廷的實力相差之懸殊了。所以他就收買了朱允炆身邊的宦官,把各地兵力佈署的情形都詳細通報他,使他所率的部隊能避開兵力佈署的重鎮,在沒有太大損耗的情況下,兵臨南京城,這樣的結果不但使得其他藩鎮對朱棣的軍隊產生信心,且重創了把守南京的軍士信心。
  朱棣就是在這樣符合自己起義的情況下,又運用自己的政治智慧,軍事長才,才從建文帝手中搶下明成祖寶座的。反觀現在雙英大戰中的綠軍人馬,那個即將陷入司法危機的李前前總統,利用媒體麥克風湊上前的機會就大放宋楚瑜的利多,想藉以分裂藍軍,其實他真是幫倒忙,把個林瑞圖激出來,說11年前李登輝把他叫到總統府拿宋在美五間豪宅的資料給他爆料。這種拿國家公器作為打擊政敵工具的前前總統,真是台灣人民之恥。像在危城中的朱允炆,把那些已有叛意的親王派到城牆上戍守,自己打扮成小太監混出南京城,棄國去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