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治理國家的人要能不依靠賢人巧匠的智慧,而照著中庸笨拙萬無一失的方法從事,則只要盡力而為,便自然可獲致功名。此名句是韓非子用人一篇中的總結。勉勵主政者對舉用人才不可迷信賢巧,而要重用作事遵守一定規矩,持之以恒的人,這樣只要努力便可逐步看到成果。機巧只能憑一時之風雲際會,對國家長期的發展是沒有幫助的。
    但現在民主政治每隔四年就要改選,對固定個人也有得連任一次的限制,所以政治更迭是極其頻繁的,往往許多政策無法得到實際的落實,就面臨改弦更張的命運。人事的更迭亦復如此,所以政治講求短線操作,效果要求立即直接,也因此犧牲了許多真正能造福社會的人才。
    最近大家都面臨台灣的社會公義問題,可以說的很簡單,就是如何增加富人的課稅,增加社會各階層間的流動。其實只要更改部分法令或者嚴格部分執法就可達成,但為什麼政黨一再輪替,而社會公義的立法與執法卻仍不動如山呢?那就是我們的政治結構已被某一階層的意識所壟斷滲透。譬如現代資本主義的概念就是政府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投資,增加就業。政府對人民的唯一責任就是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增加投資是不二法門,為吸引投資,減稅、污染、忽視勞動權益、扭曲社會資源都在所不惜,社會正義就是在這種意識中逐漸流逝,所以人民應對政黨施壓,拒絕選前的籠絡及賄賂,絕不可對不公的政黨及政客妥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