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仁君三懼



    作為一位明君,要有三樣事是畏懼的,第一是處尊位而不能聽聞自己的過錯;第二是得意而驕;第三是聽到至理名言卻無法實施。歷史上有三位執政者印證這句話,其一是越王勾踐,當他復國以後,不但戰敗了吳國,且兼併九夷,朝野歡騰,但勾踐卻對他的臣子下令說:如果有人知道我的過錯,卻不告訴我的人要懲以罪刑。其二是晉文公,當他戰敗楚國後班師,卻面無喜色,臣下問他什麼緣故,他說:能以戰勝他國而安世者,只有聖人才作得到;如果只是使詐取勝,那未嘗不是危險的開始;所以我擔憂敵人隨時對我的反撲。其三是齊桓公,自從有了管仲及隰朋後,國政都在他們細心的建言下,逐步推展開來;但桓公仍在祭拜太廟時,讓管仲及隰朋站在老師的位子上,自己站在學生的位子上,說:自從我聽了兩位的話,讓我耳聰目明,我不敢在祖先面前自誇是自己的功勞,今特地把兩位請來,稟告祖先,是兩位不吝賜教的結果。
    這說明了執政者不能處尊位而不願聽取意見,也不能因一兩件成功的政策而驕傲,更不能聽到了有建設性的意見,卻因為立場或執行的困難而不作。
    在第一次總統辯論會後,三位候選人都應對這三件事有所省思;列舉如後:馬英九處大位卻更應傾聽人民的聲音,在國際經濟環境轉趨惡劣之際,政府財政呈惡化現象,政府在施政上就應顧及人民的感受,減少不必要的花費,如夢想家事件;在兩岸關係改善與增加台灣國際活動上雖有傑出亮麗的表現,但在與各國實質的互動與交流如FTA的簽定上都應更加努力,使人民得到切身的利益;在增進朝野和諧的議題上,馬英九應該更以開闊的胸襟接納,並展開有建設性的對話。
   蔡英文在民進黨最低迷的時期挑起了延續反對黨的重擔,且能在四年不到的時間內,就重新回到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境地,不可謂無功;但在黨內堅持改革的決心似稍嫌不足;兩岸問題似乎也有故意與國民黨互別苗頭的意味,而無法擺脫非理性的束縛。
    宋楚瑜雖有過去省府的執政經驗,但畢竟事過境遷,此次參選的正當性似嫌不足,在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上與國民黨的差異不大,但矛頭似乎都直指向馬,所言不過是行政效率不彰等情,這與總統高度似又不合,所以名不正言不順,事亦難成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