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知人善任



    秦滅六國,固然秦一向有問鼎中原的野心,也勵精圖治任賢用能,所以才有兼併天下的結果;但六國中魏、齊、楚、趙四個具有相當軍事實力的國家,國力逐漸衰敗也是原因之一;且此四國都由強一夕轉衰的例証可供參卓。
    先說魏惠王,他在位其間國力由盛而衰,其關鍵是與齊國發生的兩次戰役,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也就是龐涓與孫臏的故事,魏惠王重用了沒有容人之量的龐涓,所以孫臏在他百般凌虐下,裝瘋賣傻的逃脫至齊國,然後率齊國軍隊大克魏軍取得勝利,此役使魏國徹底喪失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惠王還不只一次用錯人,早在公孫痤病危時就向他舉薦過衛鞅,甚至還再三叮囑他,若不用此人就殺掉他,以絕後患。但魏惠王認為病中的公孫痤語無倫次,所以根本未採納;因此使衛鞅潛入秦國,使秦國發生脫胎換骨的變革,最後造成六國被併吞的慘劇,回溯起來,正是魏惠王當年未依計重用衛鞅,甚至還將他縱放入秦所造成的結果。
    齊國由盛轉衰的關鍵一役就是韓、趙、魏、秦、燕發動的五國聯軍,把齊國打得只剩兩城,當時在任的國君正是齊閔王;此役名義上是懲罰齊國伐宋,但實際上是燕國主導的一次報復性戰爭;所以表面上閔王調派將領應戰不利,其實早有燕國潛伏的間諜蘇秦在操縱伐宋的戲碼,使閔王入鷇。說到閔王不識善惡,其中還有對相國孟嘗君田文的縱容,孟嘗君一直把假想敵設定為秦國,而忽略了周遭的國家,所以在函谷關由匡章所率的大軍圍困秦軍,迫其割地求和後,班師返國還大破燕國,因而埋下日後滅國的危機。
    楚國的轉弱是懷王貪圖商於六百里地,而中了秦相張儀的計謀,不但喪失了齊國這樣堅定的盟友,還讓自己客死異鄉。楚懷王也是一個善惡不分的人,寵信令尹子蘭、靳尚、鄭袖一般奸人,而排斥屈原等忠臣;所以國事日非,最後走上國破身死的絕路。
    趙國的衰敗自然是長平之役,而當時執政的趙孝成王就執意以趙括替代老將廉頗,改守為攻;結果秦國也陣前將王齕換成白起,斷絕趙軍的糧道,以致趙軍斷糧四十六日,因而大敗,最後還被坑殺四十五萬人,可謂慘烈。其實這場戰爭也是可避免的,當初秦兵主要是想攻佔韓國的上黨地區,上黨的地方官馮亭便向趙國求救,甚至願率十七城歸趙,所以趙孝成王才積極介入這場戰爭的。
    以上四位國君都不是生活糜爛,志氣消沉的人,甚至都想勵精圖治成就一番事業;但都識人不明,未能掌握國家發展的方向,對情勢的判斷也都不夠深入,以致使國家由盛轉衰。因此國君要能知人善任,治理國家要有明確的方向,掌握時機才能穩操勝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