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施政像救火,永遠是杯水車薪。



    中國經濟由外轉內已成全國上下一致的共識,原因是國際市場能成長的空間逐漸縮小,而中國國內人均GDP尚是歐美先進國家的五分之一,而中國外貿順差已達一千五百億美元,加上每年利用外資五百億,如此快速累積的外匯已威脅歐美等國;因此再以快速增加出口吸引外資投資的方式促進增長似乎已面臨瓶頸,所以由外轉內是必然的趨勢,無可挽回。但要發展內需是一件打從體制上就難以適應的事,更何況客觀因素尚未成熟。
    什麼是體制的問題?自然就是社會開放的程度與法治化完善的問題;此涉及基本意識形態,所以暫不討論。
    什麼又是客觀因素?其實客觀因素就是指消費者本身認知的問題,譬如說短期內收入的變動,長期的社會保險制度是否真能發揮保障的功能,物價波動的問題;這三項因素組成所謂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內容。從中國市場的觀察看來,這三個問題都有朝改善方向前進的趨勢,但仍距離建構以內需消費帶動整體經濟的目標尚遠。
    最近由政府主導的最低工資上漲,影響最大的是到城市打工的人,但已迫使許多沿海出口加工業撤廠及倒閉,且高漲的物價吞噬了上調的工資,有部分人甚至過得比以前更苦,這個現象很難讓人民放開懷的消費,也影響內需市場的健全發展。
    社會保險所涵蓋的失業、醫療、養老這三個層面,雖然實施有年,但尚未真正的安定民心,且快速飛漲的物價已使社會保險基金的規模難以應付,寅吃卯糧加上人口老化的問題,誰都無法相信此制度將完全負擔個人的日後生活,因此在這樣缺乏信心的前提下,人民只好縮減開支,推高近百分之三十的儲蓄率以因應。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由外轉內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吃重,稍一不慎就會釀成不小的災禍;譬如說大幅調漲最低工資的影響是:迫使企業他遷或倒閉,物價上漲,投資卻步;相信這效應仍在擴散影響中。
    同樣情況在台灣也上演著,許多人都抱怨多年來物價不斷上漲,就是薪水不漲;所以都逼著政府有所舉動,勞委會掌管基本工資,便遷就民意調漲,最近還有調漲時薪的計劃;是否也會像中國大陸一樣造成負面影響,仍不得而知;但政府勞工政策中像派遣工、無薪假、責任制、外勞政策等都對勞工的基本工資造成嚴重影響,而今以調整基本工資來平息民怨,簡直是杯水車薪,如何能挽救民意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