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孔子:如果一整個鄉的人都稱讚這個人好,那他是否就真是好人呢?孔子回答說:那未必。子貢又問:如果一整個鄉的人都厭惡他,他是否就是所謂的壞人呢?孔子回答說:那也未必。孔子進一步說道:好人是善人稱許,惡人討厭的人。
    由這段對話中,我們知道孔子眼中的好人是是非分明的人,絕不是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更不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人;所以我們民主政治靠一人一票選舉出來的人就未必是孔子所謂的好人了;更糟的是有一半以上不投他票的人還厭惡他;所以子貢若生在這個時代,那他更迷惑了,勝選者所得的選票中就已分不清好人壞人了,那些厭惡他的人就更分不清是好人壞人了。
    若孔子生在這個時代,他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孔子可能會這樣回答:如果一個人當政,他能讓好人都得到利益,讓壞人都嚐到苦果,他就能算是個好人了。我很幼稚的替孔子猜想這樣的答案,也許很多人都不以為然,會說游走在法律邊緣的人與凡事以高道德標準為規範的人都得到同樣的利益,不也是不公平的事嗎?是的,在好人當政的時代裡,要讓做好事的人不被埋沒,做壞事的人也無所遁形才是;甚至好事壞事的程度等級也都清楚明白的呈現,其所受的果報也同樣按其等級而區分。
    在旺旺中時併中嘉的案子裡,許多人對言論自由因市場壟斷而遭箝制是有疑慮的,這是一種高道德標準;然而收買學生﹝或被稱為臨時演員﹞去抗爭的舉措卻是邪惡的,若某一些人認為以邪惡的手段去維護一種高道德標準是對的,那便是今日善惡不分的源頭了。道理很簡單,中嘉併購案是否箝制言論自由尚在未定之天,而以收買學生抗爭的邪惡已鑄成,這不就是善未行惡先逞的實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