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圍海造堰的水利工程



    台灣的水利工程要考慮到防洪與水資源的運用,在以往都在高處建水壩、水庫,想發揮上游蓄水及發電的功能;但這些年來,高山的土地也都有了利用,且建壩影響生態及地質,像北部的榮華壩及上游的巴陵壩都被土石所淤塞,反而構成下游的一種威脅。然而台灣近年來雨量過於集中,反而年降雨量超過兩千公釐也成了缺水的國家,原因就是大量的降雨都瞬間流入海,缺乏大型蓄水的湖泊而造成的現象。雨量過於集中對地表的沖刷也構成威脅,所以近年來土石流對人民生命財產甚至公共設施所造成的損失也至為驚人;所以台灣的水利工程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防洪與蓄水。
    台灣人口集中西部平原區,河流也多由此注入海,河流短促湍急,在枯水期水量小,河床上裸露的砂石構成一特殊的景觀;但雨季水量暴增,河面寬度瞬間放寬,滾滾河水夾帶大量泥沙如萬馬奔騰而下,對沿河的橋樑及河堤造成嚴重的衝擊。
    要解決台灣的水患問題,就要在各河口“圍海造堰”,利用地形構築一道道的海堰,將淡水蓄住,並將沖刷下來的泥砂使其在河口地區沉淀,逐漸形成陸地;這樣在上游的清淤工程才能有成效。除了防洪、蓄水以外,新生的土地可利用,沿海的水產養殖也可活躍當地的經濟。
        拿圍海造堰與國光石化的填海造陸相比是完全不對的,圍海造堰是在河口外三至五公里區域內依地形築堰,目的是不讓河裡流出的淡水與砂石擴散或隨潮流流走,而讓混濁的河水在此沉澱,等到土石填滿此硯後再導引河水往外逐步擴張,這樣作可蓄積淡水供沿海居民使用,不再超抽地下水,所形成的陸地、濕地可繁殖生物;最重要的是對上游河流的河床有穩固的作用,清淤的工程不再是把淤積的砂石清運走而是繼續留在原地固住河床或隨水流至河口沉積,才是有效的清淤工程。這項工程雖經年累月花費也不少,但能獲得新生土地與徹底改善沿海逐漸陸沉的現象,其再生的土地與水資源所生的利益十倍於工程費用,可免目前治水預算如打水漂似的虛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