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與周公不一樣的領導哲學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曾為了換取被囚的文王而充作人質被送到朝歌,為商紂駕車;後來文王率眾到朝歌來勸諫商紂,被商紂認為是來造反的,就將伯邑考烹成了肉羹,還派人送去給文王吃。次子武王就是後來推翻商紂的姬發;但他克商後的第二年就病危,輔政的周公是他的四弟,祭告太廟後,決定把王位傳給武王的兒子姬誦,也就是以後的周成王,成王當時年幼,就由周公先攝政。但文王的第三個兒子姬鮮﹝史稱管叔﹞就不滿這樣的安排,因為照“兄終弟及”的制度,是該由他來繼承王位,當時他已與五弟蔡叔姬度七弟霍叔姬處都被派往舊商時期的京畿之地監視商紂的後裔,史稱“三監”;由於管叔的不平,就聯合了商族後裔及徐國、奄國等外族的勢力發動了一次“勤王”的叛亂活動,史稱“三監之亂”。周公率師東征,平定內亂,把商族後裔武庚及管叔正法,流放蔡叔,廢霍叔為庶人。
    周公因為這次平亂有功,成王就將本來參與叛亂的奄國土地分封給周公,改為魯,這也就是魯國的由來。初期周公還無法到封地去,他還要留在雒邑輔政,所以把魯國交給長子伯禽去打理,臨行前,周公交待伯禽說:作為一國之君,不要疏遠自己的親族;不要使大臣抱怨得不到重用;老臣舊屬如果沒犯什麼大錯就不要遺棄,對人不要求全責備。這句話可說是周公一生的政治哲學,伯禽及其子孫也都奉行不已。
    周公的說法是寬厚的,照理說應該聚集更多的支持者,使周朝或者自己的封國魯國都屹立不搖才是,但他的兄弟管叔因為懷疑他在擁立成王的事件上想獨攬政權而與他公然對抗;周天子的權力自此一天天被強大的諸侯剝削,竟名存實亡成了比一般封國還小的國家。魯莊公在他這樣的政治哲學指導下,把政權委由自己的三個弟弟季友、叔牙、慶父及其子孫,形成所謂的“三桓”,因此造成魯國國君權力的低落,最後哀公甚至討伐不成逃到他國去避難。
    周公對治理這件事所持的觀點似乎是不合宜的,那麼應該是作為領導者的人要對下屬一視同仁;要重視大臣們的意見但不要重用他們;可禮遇老臣及舊屬,但不要讓他們佔據重要的職位;對任何在職位上的人都務必求全責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