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符合時代需要



    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龍城指的是衛青,而飛將指的就是李廣;因李廣長年駐防上谷、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對匈奴構成威脅,而且神出鬼沒,所以被匈奴封為“飛將軍”。李廣武藝高強,特別善射,也建有戰功,但卻無緣封侯;最後還因為率部隊在沙漠中迷失方向,誤了與衛青的大軍會合,自覺慚愧,又不願被刀筆吏羞辱,所以自刎而死。
    李廣出身名門世家,他是秦朝大將李信的後代。漢文帝時就從軍,曾經在狩獵時射石虎而得名。但文帝主張休養生息,不願輕啟戰端,所以李廣可謂生不逢時。但到了景帝時,有了發揮的空間,當時吳楚叛國,李廣在服役的梁王軍隊中擔任都尉的軍職,卻與梁王並肩作戰,擊潰了西進的吳楚叛軍。梁王破例授他將軍印,可是這卻使得後來與梁王反目的景帝很不是味兒;竟撤銷了他將軍職及封賞。李廣從此成了一名奔波各邊防崗位上的守將。
    到了武帝時,本可有所施展,卻因為武帝見他老邁,把他調回京,成了未央宮中禁衛軍統領。一直等到武帝準備大舉征伐匈奴時,才將他正式升為將軍,讓他參與征戰,但只把他用為側翼,不讓他與匈奴單于對敵。終於在他負氣出走又迷路的情況下錯過了與衛青的大軍會合,以致自刎而死。
    王維〈老將行〉中有“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麼一句詩;意指李廣屢戰無功是命運不濟的結果。其實從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描述就可看出,李廣這個人急於成就功名以致於忽略了外在環境的需求,譬如在文帝時代偃武修文,自然對武將的需求是不大的,而李廣卻不能精研戰術以待來時,竟自顧自的逞射石虎之能事;在景帝時,雖立有平叛之功,卻犯擅封大忌;到了武帝時,不顧老邁逕自爭功;這些看起來雖屬政治上的時務,但成就偉大功業就要以符合時代需要為前提。
    最近有所謂“搶救35歲”的論點,意思是戰後第二輪嬰兒潮出現在現在35歲這個年齡層,自此以後人口逐年下滑,因此在此之前的人都能享受人口紅利,自此以後的人就要受人口漸減的痛苦,如失業、老化等社會現象。所以現在年輕人要能認識現實環境的改變,並且調整自己的觀念,例如學習的方向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個人價值與社會變遷的方向是否吻合。而不要受部分社會偏激言論的誤導,像最近一直把台灣年輕人出國打工說成是苦勞,其目的就是抨擊政府卻故意拿年輕人遊學打工作扭曲報導就是其中一例,殊不知現在年輕人能憑個人能力出外增廣見聞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卻成了腐敗成見與爭權奪利的犧牲品,真是我們社會病態的現象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