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漢文帝是呂雉為亂後,由陳平、周勃及其他宗室從太祖﹝劉邦﹞子嗣中找到年紀最長而擁立的新黃帝。文帝個性寬厚,沒有過度的找呂氏外戚算帳,掀起一場血腥風暴,可能也是他即位的理由;不過文帝並不想就此滿足,想真正為國家作點事,所以他選用的官員不在於有顯赫的學經歷,而以勤懇務實者為先,其中張釋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張釋之最初被地方賢達舉薦給朝廷的理由是家境富裕,因為家境富裕所以比較廉潔的邏輯在那個時代是被多數人認可的。張釋之最初的官職是騎郎,也就是皇帝的侍衛,幹了很多年都沒有升遷的機會,正想辭職不幹,才意外地被上司發覺還有這一號人物,因為上司的歉疚而升任謁者的張釋之終於有了與文帝接觸的機會。
    可是他與一般人一樣一有機會就不願放棄,好不容易能在文帝面前發言,他竟當成了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冠冕堂皇,天南地北的毫無重點,惹得文帝十分不耐,甚至說:卑之!無甚高論。意思是很一般沒什麼特別之處。但張釋之這個人並不因此氣餒,後來再有機會時,他就把握住了文帝關注的問題,什麼問題呢?文帝關注的是他如何做才不會成為秦二世;所以張釋之就探討起秦亡漢興的原因,這個主題很讓文帝聽得進,於是把他升為謁者僕射,就是謁者的長官。
    張釋之懂得利用歷史事件去說明國家正在發生的各種現象及問題,這讓文帝對他更為刮目相看,再升他為公車令,管各方給皇帝的上書。
    到此張釋之的所有官職都僅止於意見的表達,換句話說都是狗掀門帘全憑一張嘴;他真正的作為在接下來的三件事,第一件是彈劾太子及梁王,你以為是什麼了不起的彈劾案嗎?其實就只不過是太子與梁王乘車到了司馬門沒按規定下車而已,這個彈劾表面上是針對太子及梁王,但張釋之似乎意指文帝與太后的管教不嚴,果然文帝下詔對自己管教不嚴作了一番檢討,並拜張釋之為中大夫。
  第二件事是文帝出巡,有行人不遵循交通管制而驚擾了文帝的車駕,張釋之依違反交通規則罰款結案,這件事文帝認為罰得太輕了,張釋之上奏解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意思是法律是天子頒行天下讓大家都要遵行的東西,言下之意:你身為天子怎能有別於眾人呢?文帝沒奈何只有依他。
  第三件事是有一個人偷了高祖廟中的玉環,張釋之判他棄市﹝死刑的一種﹞,文帝仍嫌太輕,認為應該判誅九族的重罪。釋之解釋說:如果判他誅九族,那以後盜高祖陵墓的又要怎麼判呢?
    從這三件事可看出張釋之利用職務上的行為向文帝表達大是大非的觀念,因而得到文帝的青睞不次拔擢,最後升任廷尉掌管全國司法。相較於現在的公務人員不是阿諛奉承就是敷衍塞責,甚至政治人物也專會討好選民不能撥亂反正,實令人汗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