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分工未必合作



  一位年邁體弱癱坐在椅子上的富翁請了四個佣人及一名管家,清楚地分派他們工作,不讓任何人擅自作主逾越權限,這樣作的目的是恐怕管家及佣人濫權營私舞弊。他住在巍峨的別墅裡,打掃的一塵不染;冬天裡的爐火使大房子溫暖異常;但有一天負責控制爐火的佣人及管家請假,所以壁爐裡的爐火過旺,讓富翁身體感到燥熱難熬,但他卻無法叫人把爐火關小,因為不只負責控制爐火的佣人請假,連調配工作的管家也請了假,最後使富翁高燒脫水生了病,醫生診斷後認為是持續高燒引發的併發症。
  其實即使爐火燒得再旺,當時若將富翁的座椅往後挪動幾尺,也不致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富翁聽了醫生的話後回答說:都怪我沒能再請一個能出這主意的人。醫生糾正富翁說:只有分工沒有合作的團隊什麼事都辦不好。
  富翁只著眼於防弊而忽略合作的重要是他未能整合屬下發揮功效的原因;也正是今天台灣政府不能發揮執政功能及朝野間相互攻訐導致民生凋敝的原因。
  我們常聽說及運用兩個有關合作的成語,一是團結合作,一是分工合作;團結一定會緊密合作,而分工卻未必會合作,尤其以防弊為起心動念的分工更無法發揮合作的功能;不幸的是我們政府部門的設置及職能的劃分都是基於防弊的設計,這使得我們的政府會愈來愈龐大,分工愈來愈細密,相互牽制比共創雙贏更易說服民眾獲取支持。
  例如最近通過一項有關環評地位的檢討結論,就是把以往環評具有否決權的立法條款刪除,只作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參考;如此才能使環保與經濟、社會等都立於平等地位,而不是一意孤大。
  像這樣分工未必合作的例子不勝枚舉,朝野間的競爭尤其白熱化;站在執政的立場是短視近利甚至虛浮不實,總想在短期內達到某種效果,像近來“三個月內必使人民有感”的承諾;而在野則極盡唱衰之能事,甚至自導自演腳尾飯的戲碼也要扯下執政的權位;兩者都不是真正為人民謀福利,而全為了權位進行殘酷的鬥爭;但卻有人認為這是民主政治的常態,完全把手段目的化;其實是忘了民為邦本才是政治的基本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