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鈍化


  我上大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學長那裡要學如何上圖書館,還不只是一堂課罷了,所有課程裡都安排了到圖書館裡找資料,找問題解答的課後習題,並且要說明找到答案的途徑,所以有趣的是雖然題目相同找出的答案未必相同,因此大家沒法事先分工合作,然後互相抄襲。因為這是一歷史悠久的入門課,所以有學長在書裡藏紙條寫道:“no answer!”充滿詭譎多變;這門課一直進行一年,直到大家都熟悉了圖書館的分類方式及找到答案的方法為止。我覺得這比我以後上的四年課都有價值,而且讓我發現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有層次的,如果你想鑽多深,它就能有多深。
  有人質疑說:“現在電腦就可提供問題的各式解答。”其實只能解決一部分不算複雜的問題,若要根本解決或從中更深入了解,還是需要一個圖書館。比爾蓋茲還是個孩子時,就由小學老師安排了一個圖書館的工作,他面對的問題是有些管理員錯誤分類了一些圖書或卡片,他要從中找出來歸類到正確的位置,所以常有人到櫃台向管理員抱怨為什麼在某某書架上找不到該書,或留紙條說某書應該歸類在某某類別等抱怨,這些都歸他處理;所以他的工作是從錯誤中學習,但往往也鑄成另一項錯誤,不過後來他覺悟到錯誤其實是它沒有軌跡被尋獲。
  蓋茲後來成為軟體天才,不知是否與他幼年時的這個工作經驗有關,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他讓他及夥伴們在後來的工作中每一個動作都留下可以查詢的線索,這使得蓋茲的公司後來會變得如此成功就是這一原因起到的作用;時下有些公司只將有用甚至說是經過篩選後的結果留下來,其它當時認為無用的就捨棄掉了,其實那些也經過許多思考而不被採用的方法也是公司的資產,如果捨棄了,下次碰到類似問題或其他人員就可能重複再來一遍;這種累積所有方案及想法的機制就是成功的關鍵。
  一個公司如此,一個國家亦復如此,如果一直捨棄前人曾經思考的方式,這個國家就會一直處於幼稚的狀態,好像經過幾千年也看不出進步似的,或者一直被老問題糾纏,如果每次討論老問題的內容能激發出新的思考模式也就罷了,其實多半時間是不停地在原有邏輯上打轉,這就是鈍化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