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身教


  在德國對政治教育的原則是透過1976年在博特斯巴赫鎮所舉辦的政治教育學者會議上確立的,共三原則,也就是後來被許多國家所效法的博特斯巴赫共識。
  此三原則是:1.禁止灌輸原則。教師不得在學生無意識或無準備下,向學生傳授特定的政治理論,妨礙他們形成獨立判斷的能力;所以政治教育與教條主義是要嚴格區分的。
  2.保持爭論原則:具有爭論性的事務,在教授中也要以爭論的方式進行,避免單一思想及價值判斷的形成。
  3.促進分析原則: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學生以最單純的個人利益為基礎去對政治進行有效的分析。絕對不要有形式主義的複雜性,譬如說「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一種違反政治教育原則的論點,反而要以「最小共同利益」為出發,才能使政治回歸理性與平實。
  這一項共識確實是所有民主國家要推廣的公民教育內涵,使每一個個體都要有以自我利益為出發的政治判斷,然後結合共同利益為最後落實於制度的公民參與。
  但今天許多政治教育都傾向教條主義,譬如說在課堂上講學的教授實地參與街頭的政治活動,或在媒體前毫不避諱的闡述自己的政治立場,甚至在學校裡組織某種政治傾向的社團,聚集所謂「志同道合」的師生討論現實的政治問題。尤其可恥的是這些名為自由派的學者大聲反對以往的教條主義,但卻在其核心組織及其鮮明的政治傾向中對其反對的政治思想大加砰擊,其所製造的氛圍一點也不輸其所厭惡的教條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