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虛偽


  滿清入關後建立了一個外來政權,當時許多漢人是不甘被統治的,儘管到了雍正執政後,反清復明的這股思潮還是在民間盛行;其中呂留良的〈華夷之辨〉就是強調這種以漢族為中心以四夷為屬的思想,他曾為詩:“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寒冰不能斷流水,枯木也會再逢春!”,當然以現在的民族觀看來,這種思想未必正確,甚至有些狹隘。但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種思維影響了許多被統治的漢人,其中他的弟子曾靜就是一例。
  曾靜就遊說岳飛二十一世孫,當時的川陜總督岳鍾琪,以為他必以祖為訓,“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哪曉得這位岳官人還假裝附和,騙取口供,然後將他綁送京師去表功。
  可是曾靜也一反過去反清的態度,當庭認罪悔悟,寫下了一篇《歸仁錄》,並極力頌揚雍正,期免死罪。雍正在看完曾靜的《歸仁錄》後,心想這是一次宣揚滿漢和處的大好機會,就把《歸仁錄》擴編,加入曾靜當初指責他的十大罪狀(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株忠、好諛任佞)進行一一辯解。匯集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後發交地方官吏,作為向百姓講解的體裁,也命曾靜至全國各地巡迴演講,痛斥自己的無知及朝廷如何寬大為懷等的宣傳。
  可是這件事直至雍正帝死後就嘎然而止,繼位的乾隆一反其父的告誡“朕之子孫,將來亦不得以其詆毀朕躬,而追究誅戮之。”將曾靜凌遲處死,《大義覺迷錄》也被查禁。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乾隆會一反其父的政策主張,主要原因是這本書的內容嚴重曝露了清宮廷內政爭的醜陋,卻無法收到當初雍正所要求滿漢和解的目的,所以改絃更張。不過這無疑是民族融合上一次重大的挫敗,難怪直至150年後的興中會,其宗旨仍以「驅除韃虜」為首要了。
  這宗疑案有四個主角:曾靜、岳鍾琪、雍正、乾隆,他們都在這個事件上作了反覆轉折,曾靜從反清到順清,岳鍾琪翻臉扭送曾靜,雍正從對立到和解,乾隆不惜違命殺曾靜以絕後患。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盤算,但在整個歷史的洪流中,卻又都毫無掩飾的曝露了內心的齷齪;所以歷史是一個沉澱池,會洗淨任何試圖掩飾的偽裝,最後讓事實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次的關說事件何嘗不是如此呢,最後都要在歷史面前露出本來面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