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革命觀


     民國是“革命”得來的,這句話聽起來似是而非,所謂“革命”,中國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湯武革命”是指「本來上天把治理人民的權力交給夏桀、商紂,結果商湯、周文把這權力給奪走了」意思是本來君權神授的形式改變成了順應民意的武裝奪權,而當政權落袋後,就又恢復成君權神授,普通人是不能質疑的,所以這種為奪權創造藉口的行為自然不符合“革命”的定義了,“革命”是徹頭徹尾的改變,把過去不管好的壞的都去除掉,換成新的,其實也不管新的是好是壞。有人會認為這也不好,是的,“革命”從來就不是一面好的,我們也不必太過美化“革命”。
      革命既是徹頭徹尾的改變,所以人在經歷革命時,就要從觀念上徹底改變。不是大清政府變得比較開明了,我們就可不革他的命,或是獨裁體制碰到一個睿智的獨裁者比民主體制的政權更有效率,只要是革命就不能管是否有效率,而是我們要接受沒有效率卻再也不受宰制的政體。如果我們不要這種激烈又照單全收的改變方式,就乖乖在體制內進行改革,清末民初的立憲派屬於改革派,但其中有太多妥協及換湯不換藥,所以許多人是在兩派間穿梭的,充滿投機,我認為梁啟超便是其中之一。
     清末的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完全是沒有認清革命的本質,對貫徹革命的理念充滿妥協所致,像孫文把臨時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一節便完全不符革命要建立民權體制的原則。不成功的革命還有一個壞處就是會再掀起革命,不管是假借其名,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後應。為什麼說是壞處呢?因為從不徹頭徹尾的真正想改。取其利己者存之,不利己者改之,所以有汪精衛、彭德懷、胡耀邦、宋楚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