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替罪羊



    袁盎是漢文帝時人,很有才幹,數次直諫文帝,因此被調離京畿,到吳國去。到了景帝時,七國之亂,他奏請景帝誅晁錯以平眾諸侯怒。而晁錯是一個崇尚刑名之學的人,在文帝時,就成為朝廷政策的擬定者。七國時,就是他主張削減諸侯領地的人,因此引起眾怒。兩人意見相左,相互攻訐。結果景帝柿子挑軟的吃,殺晁錯以平眾怒,始解吳楚之亂。後來梁王有意為儲,卻遭袁盎反對,因此梁王派出刺客去刺殺袁盎。
    袁盎與晁錯都是漢文帝及漢景帝時的重要謀臣,固然在處理諸侯問題上意見不一,但都成為景帝的替罪羊,這是謀臣可悲的下場。台灣前國家安全局局長宋心濂,便是李登輝所倚仗的情治首長之一,任內對協助李登輝的掌權,助益極深。然其意外暴斃便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最好例証。
    在政治上人是可以被統治者替罪的,然而許多國家政策有時也成為政客的操弄工具,例如核四、立委減半、公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些都是咱們在野黨當初堅持的政策,而今卻180度大轉彎提出完全相反的政策,這種反覆其實都是為了操弄議題獲取政治上的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