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孤憤



    韓非子在《孤憤》一文裡描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種人最後的境遇,也就是國家正走向滅亡時的情境;為什麼國家會導致如此的後果呢?是統治者沒有適時的使傳統的統治哲學與時俱進;而一味以傳統的思想維繫社會,因而造成文化斷層,使統治的正當性愈來愈受到質疑,以致分崩離析的結果。
    “孤”是指統治者與人民脫節的那種悲涼而不自知的感覺;“憤”是指人民的痛苦沒有辦法獲得統治階層的理解與解決。其實國家在任何時候都存在著所謂的“智術之士”及“能法之士”這兩種人,也就是真正明白國家問題所在的人,而且他們也是唯一能提供解決之道的人,可惜的是他們經常是不被統治者器重的人,所提供的意見也不為大眾所青睞;許多人是茫然無知的,沒有方向,所以變得愈來愈短視,而且更為自私自利。說穿了就是傳統文化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整個維繫社會公理的系統出現矛盾,以致崩潰;所以人開始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解釋現實社會中所出現的現象,充滿迷信與無知;當然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於是人類開始以既有的系統知識建構起封閉的社會,任何於“理”不合的現象都歸咎於異端,或者神秘。
    法家所倡導的“法術”思想就是針對儒家的傳統思想已無法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而衍生出的一種新思維。統治階層要根據此新思維重新界定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關係,然後才能適應變遷中社會的需求。
    姑不論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但執政者與人民間的距離是否愈來愈遠?人民的痛苦是否也難獲得解決?確實是衡量政府是否符合人民期待的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