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台灣故事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舉台灣對國際人才採閉關政策,以致影響了投資環境,造成產業外移,最後導致連本地的優秀人才也要外移,才能有所發展;這也就是使本地國民名目所得下降的原因;所以在國內維持有競爭力的團隊存在,才能確保人才不外流。
    此段談話我們聽來,似乎台灣故事成了別人口中的負面教材,真有無限慚愧之感!其實在二十年前台灣就出現“邊緣化”的自我警告,當時李登輝還提出“新中原”及各種“中心”來因應;情況看來是沒有遏止住這個現象;當初的思維是想把企業鎖在國內不讓他們外移,影響了我們的競爭力;同時也不准高技術人力進入台灣,理由是不讓他們來搶我們的工作;結果我們的產品仍舊要進入國際市場與別人競爭,起初不如我們的國家因為採開放措施,使得人才流入,增加了競爭力;相對已見劣勢的本土企業見狀也只好外移,結果是降低了國人的就業機會,留下來的企業缺乏有競爭力的團隊拉拔,也只好以壓低工資的競爭手段苟延殘喘;這就是今天台灣工資無法提升的主要因素。
    當初倡導閉關理論的人現在換了一個立場,主張本勞與外勞脫鉤,吸引鮭魚返鄉。把以往的“加工出口區”換塊招牌改成“自由貿易港區”,像過去的“租借區”一樣,任那些國際壓榨集團予取予求的剝削低廉勞動力;這些沒有經濟政策規劃能力只有口號及奪權本事的人只想把台灣南部變成廣東東筦,偶爾跳死幾個人也無所謂,不就是他們的心態嗎?台灣需要的是能提振競爭力的團隊,以他們對企業的吸引力,使企業移入,並逐步形成聚落;而不是導入低廉勞動力來滿足缺乏競爭力企業苟延殘喘。
    曾經有人反對台灣留學生到東歐國家的醫學院就讀,然後回台考証照執業;像這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只是到國外求學,回台後一樣通過國家考試的人都要被排擠,更何況外籍人士?如果他還操普通話口音,那簡直與“共諜”無異。這種封閉的心態不除,只是一天到晚罵政府“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難道就能改變現狀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