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適得其所的用人政策



    貞觀年間,劉洎認為尚書﹝六部﹞及左、右﹝僕射﹞這八個職務特別要加以精選人才,所以向太宗上疏說:這八個職務相當以前的宰相,老百姓把他們比作天上的文昌星宿,如果不稱職是會使政務阻滯的;在貞觀初年曾由戴冑、魏徵及杜如晦作過,他們都公正嚴明,各級官員都不敢有絲毫鬆懈。
    但現在由皇親國戚來擔任,造成了綱維不舉政務混亂的情形;原因就是他們仗著曾有過的功勞及權勢,不遵循公正之道,使屬下也不能依正常的程序及邏輯辦事,諸事拖延不決。官員只求在公事文案上的交代,卻不顧是否便於實行,更不管後果,因此有些事看起來荒誕不經,這就是所謂的“奉公”,而完全不論其正確與否。
    曾對國家有過功勞的人應該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讓他們安享天年,而不是讓他們佔據重要的職位,阻礙政務的推展,更使得有才能的人無法上進。
    劉洎這席話不只適用於當時,就是現今民主政治也非常合宜;現在靠選舉取得政權,但許多在選戰中曾出力的選務幹部也會在以後執政的政府團隊中出現,他們真的對政務了解的不多,想把選舉中的政見落實到實際政務形成政策的規劃整合能力也不足,最重要的是他們不信任原來政務系統中的官員,所以安排了一些不稱職的機要人員到政務系統中,此不但干擾了系統的運作,而且使原本的官員產生排斥與懈怠,以致未見政黨輪替的革新效果,反見政策反覆及遲滯的惡果。
    尤其執政者喜歡引進學術界的人來擔任重要的職務,這是極不恰當的,一來他們未進入政府工作前對政府這部國家機器的運作是不熟悉的,有的期望過高,有的又充滿敵意,所以他與整個官僚系統的磨合是比平常人更為困難的,因此無法取得成果。
    甚至有些學術界的人產官學三棲,總想標新立異,甚至是企業的代言人,制定的政策不是圖利企業就是充滿理想不切實際,例如近來在探究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形成的原因中,就直指這些披著學術光環的人竟製造出了一個超級房貸的泡沫,並成為一些企業經理人盲目併購掏空公司的肥貓。難道我們的國家也要成為這些擁有學術光環者掠奪的目標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