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今年世界經濟



    在這一次經濟危機的應變過程中,我們清楚看到美國與歐盟兩大經濟體應對的不同;美國由聯準會主席伯南克為首主張的量化寬鬆政策與歐盟IMF主張的撙節政策,顯然兩者是背道而馳。而雙方所持的觀點之所以如此迥異,是因為彼此所處問題的癥結不同所致;美國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國內金融機構迅速倒閉,使企業及個人對今後市場獲利及工作飯碗不保的問題憂心忡忡,所以大幅減少開支及投資,造成市場信心不足,有通貨緊縮之虞;而對於研究大蕭條時期甚有心得的伯南克而言,此時政府的寬鬆貨幣的政策決不能收手,否則將導致大蕭條時期的歷史重演。
    歐盟所屬國家如希臘、西班牙、義大利、冰島都有債信危機,IMF為挽救歐盟及歐元的危機,只好對這些國家紓困,但為了安撫其他國家的心態,不得已只好迫使這些債台高築的國家必須撙節政府支出;但整個歐盟現在都有很嚴重的失業問題,若撙節方案上路,勢必對就業市場更為不利,因此引起的民怨將導致政治的不穩定,例如最近法國大選,主張撙節的現任總統薩克奇就連任機會渺茫,而主張擴張方案的社會黨角逐者歐蘭德便後來居上,可望成為下一任總統。與薩克奇持同樣看法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年也要面臨大選的考驗,而法國變天也將對其是否繼續執政構成威脅。
    歐美以外的亞洲新興國家卻在美國量化寬鬆與歐盟撙節方案的兩面夾擊下,經濟也出現停滯的狀況,首先是高漲的物價使國內人民充滿怨氣,接著是歐盟的衰退使外銷市場大幅萎縮,人民的飯碗可能因而不保。
    美國自從實施量化寬鬆以來,已向金融市場投入了近2.6兆的資金,雖然穩住了繼續下滑的經濟趨勢,但就業率與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仍不見大幅的復甦,而汽油價格已上升到歷年的高水位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顯然在歐巴馬連任路上,驟改伯南克的寬鬆政策已是不可能;共和黨死咬著民主黨國家赤字高漲的問題也不會放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不死不活的緩步復甦,仍將是只顧自己任由商品石油價格高漲,禍延全球。
    比美國還要悲觀的歐盟,可能無法挽救那些債信掃地的國家,最終還是要離開歐盟,離開歐元區,此將是全球金融債信另一次危機。而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當然也風雨飄搖,中國的軟著陸是否可緩和原物料及石油的需求而使價格回軟,對國內打房的政策是否會導致泡沫破滅而造成動搖金融機構的危機,提振內需市場可否使周邊國家的經濟受惠而維持不墜,亞洲經濟似乎已不再指望歐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