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呆滯


  在現今社會裡“獨裁”及“一言堂”已不再只是一個組織墮落的現象,集體決策的無效率與吹毛求疵,甚至過分妥協以致偏離主題的結論,逐漸取代前者成為世紀之害;唯一的好處是再也找不到那個始作俑者,問題的後果像顆炸彈在眾人之前炸開來,每個人都受到彈片的傷害,卻再也無法拼回原來炸彈的模樣。
  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魚1957年提出一個理論,稱之為“帕金森瑣碎定理”,意指越大的組織花費越多的時間討論無關緊要的瑣事現象。例如一個以生產核子反應爐的公司討論是否在自家公司裡設置腳踏車車庫的議題,結果你會發現員工在設置車庫議題上的討論,範圍及後續影響狀況都遠超過他們對自家產品的討論;而結論經常是完美車庫的藍圖永遠無法定案,而安全有虞的產品卻大量販售了出去。
  這種不良組織的現象至少有下列八種:一是冗員的增加;二是由中間派決定;三是雞毛蒜皮成為最終的決策關鍵;四是無效率;五是永遠由庸才領導團隊;六是會議的重要性由會場的佈置及參與人數決定;七是主管是由一群患有不等症狀的妒嫉病人所組成;八是退休症候群,職位越高的人越難找到替代人選,且在他退休的前幾年,公司裡佔據最多討論話題的主角就是他。
  我們社會有無此類現象呢?也許不該如此問,應該是1957年一個糟老頭竟預言了今日台灣社會的各種現象,他憑什麼?
  我們政府以各種委員會、專家學者會議來取代政治人物的決策,像國是會議;流彈四射的討論變成社會主流意見,像一般法院接手軍審;站對邊的學者不能成為眾矢之的,他的過錯必須合理化,致使其過錯者是栽贓抹黑,如柯文哲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