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財經政策規劃師─劉晏



    劉晏是我國歷史上最出色的一名財經官員,生於唐玄宗開元三年﹝西元715年﹞。八歲時就利用玄宗到泰山祭天的機會,上呈自己的文章而得到玄宗的賞識,任命他為秘書正字,從此劉晏就成了眾公卿口中的神童,並且按步就班的坐上了掌管國家財經大權的財相位子。若不是他,唐朝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就將滅亡,可見他挽救國家危亡的成就多麼偉大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一直到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共八年的時間,是唐朝歷史上最動亂的安史之亂時期,民生凋敝,經濟徹底瓦解。當時唯一的路就是疏通運河,自未經戰火洗禮的江南運糧至長安解困。劉晏就是在這時接受了代宗的全權任命,成為這項任務的負責人。從造船到疏通運河,建立中途轉運站及建立護糧的部隊及專業漕工的組織化,每件事都讓他大費苦心才終於完成。漕運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及財力,但為了濟助京師眾多的百姓及軍隊,糧價必需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所以漕運成本是無法完全轉嫁到糧價上的。而當時他又兼任鹽鐵使,所以就利用鹽的專賣權籌集了資本補貼漕運的費用。
    以往鹽的專賣是包括生產、收購及專賣三者,但這樣作,不只與民爭利,政府的成本較高及效率不彰的問題都一一浮現,甚至四處傳出官商勾結的情形。劉晏審視了這些問題後,就提出了由官家收購,但產銷兩端皆委由商民承辦,政府從買賣差價中獲取利潤供作財源。這樣一來,不只百姓有了較便宜的鹽可用,也增加了產銷的業務,依現在話說就是增加了就業。
    由鹽的專賣制度改革,使劉晏體會到貨品的訊息是政府在掌控經濟上重要的一環,所以特別在各地成立了巡院的組織,把各地的經濟訊息靠當地所聘僱的“疾足”來蒐集,並經驛站向京師傳遞。劉晏就可根據這些四面八方傳來的資訊判斷貨品供應的情形,而發布收購或釋出的命令來穩定物價。
    但往往仍嫌這樣的傳遞速度不夠快,便又以一種統籌的公式來作為當地收購的標準。先將歷來收購的價格按五個等級分類,收購的數量也分成五個等級,如果價格在第五級,就以第一級的量收購;反之,價格在第一級,就按第五級的量收購。總是低價多買,高價少買的原則。所以糧價在當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維持在平穩的情況下,百姓也得到實惠。這種“常平法”不只運用在糧食作物上,一些國家重要的物資也是透過這種方法在操作的。
    反觀現在許多由政府出面收購的農作物,不是價格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就是收購量不符農民的期待,其中有政治人物的操弄,亦有政府資訊不足政策反覆的狀況,實應檢討改進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