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春秋戰國之變法─李悝篇



    李悝﹝又作李克﹞是魏國著名的政治家。曾受業於子夏的弟子曾申,但後來成為法學家。魏文侯曾派他駐防上地及中山,上地屬河西與秦交界,所以經常與秦軍交鋒。他為了提升人民射箭的技術,竟規定若遇到訴訟難決時,由雙方比射來判定訴案的曲直;所以人民就精習射術,使強秦不敢入侵。魏文侯拔擢他為相,讓他來主持變法。
    他主張選賢任能賞罰嚴明。並廢止世襲貴族,提出“食有勞,祿有功;能有賞,罰必當”。特別對那些無功而坐食俸祿的貴族稱為淫民,把這些淫民的俸祿取消,拿他們的俸祿去招攬四方有能力的人來投效魏國。並且使有戰功及努力耕作的新地主逐漸取代貴族,成為國家新的中堅力量。即使享有封國食邑的貴族也僅能從封地取得衣食租稅,不能實行治理之權,而所有的管理都由中央統一派任官吏,因此政治清明,掃除了社會上阻礙進步的世卿體制。
    在經濟上主張“盡地力”及“平籴法”,所謂盡地力是由國家統一分配給農民土地,督促其耕作,以增加生產。所謂平籴法是在豐收時以平價收購糧食,在饑荒時以平價供應,防止糧食價格波動影響農民的收益。
    這種對社會結構的調整及講求經濟效益的政治主張,並以所著“法經”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便是法家最典型的作為,也獲致富強的成果。其所著“法經”後由商鞅攜至秦國而成“秦律”,使秦成為法治國家。
    李悝的變法是戰國時最典型的變法之一,且影響了日後商鞅及吳起的變法,堪稱變法之始祖。李悝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政治家,最主要的思想是把以往封閉停滯的社會注入了流動的力量,使得各階層依據自我的表現相互流動,而不再是貴族是貴族,奴隸是奴隸;這也使各階層的人都朝進步的方向努力,國家也跟著提升,正是變法的真正用意。
    如今是資訊發達科技進步民主自由的社會,但是以各階層的流動性來看,似乎比以往封建社會還要封閉停滯。政治不再是為低層人民爭取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卻成為鞏固上流社會的圍牆。所以選舉是改變這一切的手段,人民應謹慎看待自己手中的選票,切不可成為政客耍弄的標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